【科技看電影】日期時間可不簡單,《天地明察》的改曆人生

【科技看電影】日期時間可不簡單,《天地明察》的改曆人生
買了新手機,或是新平板,第一件事,就是設定日期、時間,日期與時間這對現代人來說,好像是非常基本,一點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有偶爾中的偶爾,聽到新聞說因為地球自轉變慢了一丁丁丁丁點,全世界一起調整一秒鐘,才讓我們想起世界上有許多原子鐘,默默的幫全人類提供一致的時間參考。
 
但是,時間比你想像的還容易偏差,就說手機上的 GPS,仰賴衛星以訊號的時間差來定位,然而,衛星在軌道上運轉,受到的地球引力比地面小,根據廣義相對論,引力小的地方時間流動較快,而衛星在軌道上高速運轉,根據狹義相對論,速度越快的物體時間流動越慢,兩相抵銷的結果,,GPS 衛星上的時間每天比地面要快上38微秒左右。
 
所以每天我們跟人造衛星的時間隨時都在發生偏差,需要時時校正,否則可慘了,38 微秒乘以光速,一個偏差就是 10 公里。
 
在古代,沒有精密的原子鐘,沒有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時間的偏差,就不是以微秒來計算了,在古代經常發生節氣偏差了一整天,需要修正曆法的狀況,甚至嚴重偏差到以月計算,結果發生「六月雪」的窘境。
 
由於古代農業社會對節氣的掌握非常重要,若曆法大偏差,播種時間都不對,就會發生欠收、大饑荒;因此,古代亞洲政權莫不把曆法當成第一要務,甚至神化為統治權的象徵。以古中國來說,每當改朝換代,常常要「改正朔」,也就是說要換一套新的曆法,
 
古中國又相信天人感應,重大行事都要照曆法而行,如處決犯人要在立春以前,而日食月食都代表重大天意,如果曆法預測時間失準,那可是會「動搖國本」,甚至天下大亂,因此對曆法又更是重視,但是,這麼重視的結果,卻沒有讓曆法變得比較準確,因為曆法的純科學,受到太多政治面的干擾,古中國各朝代往往改曆時就會發生嚴重政爭,很多時候比較準確的曆法反而因為政治鬥爭失敗而未被採用。
 
元朝時,郭守敬、王恂、許衡等人制定了一個新曆法,以「敬授人時」取名為授時曆,這個曆法後來到明朝成為大統曆,在《天地明察》中的日本,也一樣使用授時曆,但是這個授時曆或之後的大統曆,雖然被稱為是古代曆法的重大成就,到了傳教士東來,湯若望用西方天文學一檢視,發現漏洞處處,至少有七大錯誤,適逢滿清入關,正想「改正朔」,於是來了場曆法大賽,最後實測證明湯若望大獲全勝,最為準確,「密合天行」,大統曆與滿人本來使用的回回曆都有偏差。
 
同時,我們現代人知道不同經度還有時差的問題,大統曆只以一個統一時間來推算,加上累積的偏差,結果在直隸,也就是現在河北省,春分與秋分時,時間竟然會差到一整天,這是難以接受的錯誤,所以清朝就此開始用西洋曆。
 
但故事還沒就這樣結束,當順治皇帝早逝,康熙幼年即位,鰲拜專權,守舊派來了一個大反撲,楊光先等人強力主張:「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結果當時已經垂垂老朽,為中國服務大半輩子的湯若望,以及弟子南懷仁等共八人被告下獄,湯若望竟然差點被處以凌遲,好在發生大地震嚇到了主事者,「大玉兒」孝莊皇太后又幫他求情,才免於慘死。
 
直到康熙親政,發生楊光先的曆法閏月錯誤的嚴重事件,康熙重新檢討曆法,才洗刷了湯若望的冤情,也再度以實測證明了西洋曆法準確無誤,中國曆法每項都錯,從此以後,中國終於有了準確的曆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農曆,其實不是傳自古中國,而是由湯若望、南懷仁這批西洋傳教士以西洋天文學所制定的。
 
在日本,原本使用唐朝宣明曆,後來發生誤差後,改為使用大統曆的前身授時曆,前面提到,授時曆是不管經度的,才到河北省就偏差到難以忍受,到日本去,經度落差更大,問題當然更嚴重,《天地明察》的主角渋川春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片名中的「天地」,指的也就是天文與地理。
 
【科技看電影】日期時間可不簡單,《天地明察》的改曆人生
 
湯若望本來是個傳教士,結果在明末幫忙造大砲,清初幫忙定曆法,真是有夠「不務正業」,渋川春海也差不多,他的本業,是個圍棋棋士,圍棋跟天文學、數學,真的八竿子扯不上關係,只勉強能扯一點,那就是圍棋棋盤是象徵著天象,中間的「天元」,指的就北極星,所以跟天文扯上那麼一點關係。
 
湯若望改曆搞到差點被凌遲,渋川春海改曆雖然沒遇上那麼大的人身風險,但也一樣困難重重,面臨許多政治面的障礙,在《天地明察》中,敘述了他從小求知若渴,熱愛數學,研究天文,最後肩負起改曆重任的一生過程。
 
看渋川春海一生的努力與奮鬥,回頭看看電腦、手機、平板上的日期時間,對這個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否多了一絲敬意呢?

經由科技新報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