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icus專欄】一隻蝴蝶告訴我:網路服務的創造不光是用來賺錢的

【Atticus專欄】一隻蝴蝶告訴我:網路服務的創造不光是用來賺錢的

每個週末會把過去自己(atticus)流落各地的文章拿回來癮科技,有的文章時間久遠,可能尚失時效性,但以觀點來說,還是具有討論的地方喔!這篇是我在二年前在數位時代撰寫的專欄文章,寫的時候Web2.0正火紅,現在網站創業似乎又三次活了起來,App和雲端的議題非常熱鬧,想想自己也歷經了一個循環了(整個產業在高點,我正在低點),反思一下,加點對產品的理想性,繼續走下一步:)

 

上個月我去參加陽明山蝴蝶祭的活動,起了個早身看看能不能捕捉到陽明山大青斑蝶的美妙身影。除此之外,主辦單位也在尋蝶路線設了10個攤位,讓遊客能夠邊健身、邊尋蝶還學習和蝴蝶相關得各種知識。

可惜當天霧氣太重,能看到的大青斑蝶的數量並不多,所幸還能在最後一個教學攤位,看到蝴蝶保育協會用蚊帳圍住一些需要追蹤的斑碟,並教著我們學會人員會在蝴蝶出沒的地點,找出原生的蝴蝶並作記號,以此紀錄蝴蝶的行徑蹤跡。

有趣的問題來了,因為蝴蝶是多麼輕盈的昆蟲,無法像一般動物戴上可用 GPS 追蹤的裝置。因此學會用一種相當古老的方式,就是用簽字筆上面寫上一組編號,這組編號會有著該隻蝴蝶的基本資料。接著就是運氣成份,當在台灣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有人發現」這隻蝴蝶的話,打電話給該地的蝴蝶相關協會,那個協會先辨識那組編碼,再循自己認識的網絡找到當初為那隻蝴蝶作記號的協會,最後才能確認該蝴蝶的飛行的蹤跡。

學會成員很自豪地跟我們展示,他們追蹤到某隻蝴蝶從台灣到日本的蹤跡。但我心想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或者是許多機運和巧合串連出來的蝴蝶蹤影。這麼說好了,一般人要看到特別品種的蝴蝶就是一部分的運氣,會仔細看蝴蝶身上有沒有標過記號又是更小的機會,況且一般人對蝴蝶動物學瞭解不多,看到記號會去聯絡什麼協會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Atticus專欄】一隻蝴蝶告訴我:網路服務的創造不光是用來賺錢的

 

或許新創網路服務可以幫上一些忙...

首先蝴蝶協會能打造一個各國協會可串接的資料平台(關於經費的問題,我們的政府其實很願意幫忙一些),彼此的資料能透過 RSS 的方式進行同步更新。這麼一來每個地區得到發現蝴蝶蹤影就無須透過老舊 e-mail 的方式聯絡。

第二步是蝴蝶蹤影的資料一定得是乾淨的data,是可以輸入欄位的data,而不是像討論區(例如現在的科科...)一般的混亂圖文,這麼一來會有個好處,這樣的data可以快速地和地圖或其他有Open API的資料混合。如剛剛所題,一個蝴蝶蹤跡的路徑可以很快的透過 Google Map 顯示出來。

有一個部份網路並無法解決:發現有記號蝴蝶的機率。但當有任何一般人發現有記號的蝴蝶,與事者可以作下面一些努力:

1.如果Twitter告訴我們「透過簡訊就可以把訊息傳給全世界」,那那隻蝴蝶上的記號應該是「SMS:16792」,讓使用者用簡訊這樣最簡單的方式,上傳到追蹤蝴蝶的協同平台,讓一般遊客完成告知這項任務。

2.反過來思考遊客怎麼作:如果遊客是有心的,想要告知這項資訊。那這位遊客第一個會想做的,就是上網找資料。那與事者就應該在 SEO 上面作努力。怎麼努力:當發現者上網搜尋的時候,與事者該思考「那個人會鍵入什麼關鍵字」,而那個平台就應該讓人們鍵入關鍵字時找到你。

維基百科讓這個社會的人們在「解惑」這件事上得到無比的便利,提昇整體的社會價值和知識水平,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那更多 Web2.0 或新創網站為什麼不能如此作,因為要賺錢嗎?一個網站要賺錢最難的一條路絕對是從消費者那裡來的,可惜這個社會的鎂光燈卻一直誤導我們要走這條路線 - 微軟用 1.6 億美金買了 Facebook 2% 股份、Flickr  2,500 百萬美金賣給 Yahoo!、哪個創投...etc

假設有個新創網站公司得到政府補助做了這套網站,並成功地應用在蝴蝶動物研究上,這麼一來這間公司贏得了一個小眾有黏度的社群(這件事情也是非常難,以後再述)。然後開始賣這個技術給傳統產業公司(還可以贏得更多收入,以後再述)。那這樣一間新創公司可以在一兩年內獲利才發展所謂的面對消費者的獲利模式。這才是比較符合邏輯的路線,這點資策會必須負上相當大的責任。

現在培養的新創網站和鼓吹的無不是「養社群」然後「廣告獲利」這樣的單一邏輯,或許我看的不深,但至少政府單元透過鎂光燈讓這個社會認識新創網路服務(App、雲端...etc)就是這樣一個結果,卻不是整體提昇整個社會能力和智識(就算是培養道德觀或不要隨地丟垃圾都很偉大)。Web2.0 可以做的事情根本多到不可計數,結果現在人們一聽到 Web2.0 就是好笑和嘆息,要再拉回這件事,也只能創造新名詞來帶動眾人的注目了。

哪時我們要開始追蹤可愛但走失的貓貓和狗狗呢?

後記:兩年來我持續收到該協會的Email信件,我正期待等待更好的資訊接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