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RX 100 數位相機來看Sony如何重返輝煌年代?

從 RX 100 數位相機來看Sony如何重返輝煌年代?
SONY RX 100 數位相機

我們(Gizmodo)最近在Sony SmartWatch android 手錶的評測作了許多批評。我們是有點小人;而且非常主觀還感情用事,手錶後再看完這篇關於Sony好到令人拍案叫絕、生氣的新相機─ RX100的表現報導,大家將會了解我們的激動及不滿的心情。

如果每間公司都有能力生產出完美的產品,那麼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便會花上大半時間期待每次推出的成品。話說回來,若是Sony能夠創造出跟他的相機(包括RX100)一樣好的產品,勢必就能再次成為市場主流。Sony最大的問題是產品品質不一致。當第一代液晶電視的樣品推出時,所有人都拜倒在它的石柳裙下,當然 Bravia 液晶電視剛推出的時候價格也令人嘆為觀止。

從 RX 100 數位相機來看Sony如何重返輝煌年代?
SONY SmartWatch Android 手錶

去年推出的Tablet S表現精采、可圈可點。但接著上場的竟然是叫座不叫好、令人失望透頂的Tablet P。幾個星期後推出的智慧型手機(SmartWatch)更可稱做是場恐怖的悲劇。但看看RX100,這台美麗又壯觀的相機,它可能會是Sony近幾年來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因為俗話說的好,經典的產品永流傳!

從 RX 100 數位相機來看Sony如何重返輝煌年代?

將RX100拿來和其他表現優異的產品相比,更能發現Sony的卓越之處。在各個方面上,Canon S100絕對是相當優秀的產品,只不過RX100略勝一籌。先不提畫質像素,光是細節部分就會讓你愛不釋手。

相機整體的設計從清單選轉盤、操作按鈕、把手到電源開關看起來是這麼地渾然天成。即使是按照Sony的招牌標準化,但看看這些按鈕、手把、相機上完美的圓弧線就說明了一切。流暢平順的鏡頭變焦、堅固耐用的清單選轉盤、精緻優雅的完美外型就像是所有百萬音響器材的等比例縮圖。

RX100質感良好,低調穩重,線條乾淨富有魅力。就像是個小型的白金級產品,從按鈕、手把和清單選轉盤的設計也流暢的令人滿意。而這都是Canon S100所辦不到的,雖然它又是一台價格昂貴的新型相機,但仍舊會有不少人會愛不釋手。RX100在軟體的部分就和它的夜色外觀一樣受人喜愛。反應速度快、有效率跟之前的智慧型手錶完全相反。

明明是同一間公司的產品,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性?因為儘管索尼的產品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然而由於各部門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各自為政,索尼產品可謂是一盤散沙,缺乏凝聚力。

從 RX 100 數位相機來看Sony如何重返輝煌年代?
Howard Stringer(圖片來源:hollywoodreporter

Sony的上一任首席執行長霍華‧斯金格(Howard Stringer)了解到結束自以為是的筒倉文化(silo culture),以及補足Sony各部門在這十年間產生的嫌隙是很重要的事。因為這十年的空白已讓Apple成功獨占鰲頭並成為科技產業中的霸主。

 Apple的產品向來著重簡約不作多餘的設計,打遍天下無敵手的 iPhone 到 iMac 都遵守著這個原則。而Sony團隊並沒有徹底落實團隊合作的精神,各自埋頭苦幹,也讓公司產生奇特的「單打獨鬥」文化。

以這種方式製作出的電視、麥克風、手機、相機及其他在產品目錄上的商品,就像是由一群不知自家產品盲點的工程師所製造出來的。缺乏團隊合作、產品統一性,Sony就像將一堆由塑膠、金屬隨便合成出來的商品應推銷給消費者。

關於這點,霍華的繼承人平井一夫(Kaz hirai)並沒有採取任何手段想要改變這個問題。似乎是公司的這股風氣力量太過強大,而只靠他個人無法克服這個現象。

但是這個現象是一定要被改變的,因為任何品質參差不齊的失敗品所造成的後續效應都是Sony無法承擔的。畢竟智慧型手錶的失敗對Sony所造成的傷害是RX100的勝利也無法彌補的。

Sony應該把公司內所有的發明天才都關在一起,那些發明RX100的人,應該狠狠揍那些發明智慧型手錶的人幾拳,看看會不會變聰明點!產品部門應該從此敞開大門,或是乾脆把門拆掉開始學習接納意見,並和和設計部門團結合作,發表讓世人驚嘆的作品。

現在做生意和做事情的方法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Sony需要被大大的改變。否則人們只會記得Sony的隕落,而忘記Sony的閃耀光芒。最丟臉的部分是該公司不但沒有製作出一些好的產品,而只靠文化力量來凸顯「實力」。

Walkman隨身聽以來Sony所創造出來的各種隨身玩意,讓你能將整張專輯隨身帶著走。它不只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還讓我們愛上了科技產品。Sony一向站在美感的觀點,希望買下架上產品的客戶能感到驚艷。但這樣輝煌的年代似乎漸漸遠去,因為Sony沒有傾聽自己內部的聲音。

原文連結:Gizmodo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