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對客製耳機有個夢,但自從我自己做了一副之後...

 我也曾對客製耳機有個夢,但自從我自己做了一副之後...

筆者最近在看一些耳機資訊的時候,一兩年前很盛行的客製化耳道耳機似乎又被炒熱了,筆者身邊也有年輕朋友為之心動;筆者當年也送了耳機去改過客製,身邊也有幾位朋友作過客製耳機,不過大家討論過的結果是,我們承認客製耳機有強勢的地方,但是請考量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不要作,而且不少人聽過高階耳罩後,下一筆投資就改到耳罩甚至二聲道音響去了。

有興趣的話就跳轉看筆者怎說吧。

要談作客製耳機的想法前,先聊聊客製耳機,客製耳機的前身就是平衡電樞單體結構的助聽器,而後因為音樂表演的舞台監聽需求,開始有歌手與廠商留意到平衡電樞單體搭配耳膜框體的優點,就是隔音性佳、不易脫落,歌手在吵鬧的舞台唱唱跳跳,非客製耳機相較下是比較容易脫落的。

畢竟客製耳機的耳模就是以本人的耳朵結構做的,密合度肯定比一般入耳耳機的 Comply 海綿或是矽膠耳塞好很多。所以早期客製耳機的廠商多半有助聽器的底子,或是以舞台監聽設備的生產為主。

目前客製耳機可分為幾種形式,一種是從頭到尾的完全客製:從耳模到單體都是由廠商負責,另一種則是將現有平衡電樞耳機爆破後取其內臟單體,再由廠商完成耳模。不過這兩種作法都會有一定的風險。

多半完全客製耳機的問題就是無法試聽,畢竟客製耳模只能給作耳模的人用,也就是你無法得知這隻耳機聽起來大致會怎樣,只能從別人的敘述中推測,然而聽感這種類比感官因人而異,光從文字也很難推敲聲音走向。當然近年有些品牌會推出可以換成一般耳塞的試聽款,但是矽膠耳塞或是海綿耳塞畢竟跟客製耳膜材質不同,實際表現也有落差。

至於將非客製平衡電樞耳機改耳模風險又更大,雖然多數人的印象是平衡電樞單體本身就是共振框體,外殼理論不會影響聲音,但實際上,單體內部焊接的銲錫、連接的線材,單體與導管的相對位置、導管的材料等,都會影響聲音的表現。目前市面上有為數相當的平衡電樞耳機都是使用相同型號的單體,但聲音卻有所不同,就是由於上述的原因。

我也曾對客製耳機有個夢,但自從我自己做了一副之後...

依照筆者個人的經驗,非客製改客製以後,主要的好處是隔音會提昇,然而聲音的表現則由於單體位置的改變,以及所搭配的線材不同,老實說已經與本來的耳機聲音全然不同;另外也有看到有人很喜歡 Etymotic ER4s 而把這隻耳機改作客製後很後悔的案例,據說這隻耳機改完客製後,嘹亮且穿透的特性沒了,取而代之是低頻變多,已經跟原本 ER4p 完全不同。

客製耳機還有幾個缺點,如果你是喜歡與人分享的朋友,其實就回到客製耳機的特性,就是以使用者耳朵開模的專用品,你很難找到有人那麼剛好可以配戴你的耳機,那你的朋友也只能從你的敘述揣測這隻耳機,萬一他因此心動卻發現他聽起來跟你的感想不同,那就尷尬了。

如果你喜歡一直換新耳機嘗鮮,客製耳機一做完就註定是賠錢貨,因為做客製耳機的價格不低,但是卻沒有人可以直接套用你的耳模,即便對方買了你的二手客製耳機,他也需要重製耳模,所以二手的客製耳機價格往往很慘,買氣與賣氣也不是很熱絡。

還有,你也要保佑你作了耳模到這隻耳機壞掉以前,你的體重不會有劇烈的變化;筆者一位朋友幾年前做了一隻 UE 10pro ,結果後來他體重似乎增加的有點明顯,臉胖了一圈,導致耳朵內的形狀也變小了,但是把耳機送回去重作耳模的價格不低,到最後他只好用銼刀把導管打薄,勉強算塞進去了。

我也曾對客製耳機有個夢,但自從我自己做了一副之後...

至於多單體的客製耳機好不好?根據筆者朋友做了 6 單體客製耳機的經驗,單體多意味著越難以一般的隨身訊源驅動,而若是帶著在街上隨身使用,由於許多外在變因包括耳機線摩擦的干擾,很難聽出與一般非客製高階耳機的落差。而且單體一多,分音器的設計就越顯重要,分音器設計不當, 6 單體聽起來反而比 3 單體甚至雙單體還奇怪。

另外,作客製耳機的價格往往能夠買到相當高階的耳罩耳機,單純論聲音表現,客製耳機有其先天的限制,雖有隔音與攜帶方便的優勢,但撇開這兩個特性,客製耳機倒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更何況近年有越來越多針對隨身訊源的耳罩耳機。況且客製耳機的價格打造入門的二聲道系統也不是問題,只是沒有攜帶性可言,但就聆聽的體驗是與耳機完全不同的。

就筆者的觀點,客製耳機也不是那麼不堪,但如果不是家財萬貫,縮衣節食狂打工只為了一圓客製耳機夢,那就請好好的愛惜它,無論如何都要接受它,畢竟花錢做下去的一瞬間,相較一般非客製耳機,除了你以外沒有人能戴的客製耳機就註定是個賠錢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