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Paper – stories from Facebook」

時間過得真快,Facebook成立已經屆滿十年了。選在十周年生日的這天,Facebook不但提供了「Look Back」功能讓網友們得以回顧與展望,還推出了名為「Paper – stories from Facebook」的iOS版App,企圖搶占低頭族的目光。

就像稍早我在數位時代網站上所提到的,「如果你是從媒體上得到的資訊,可能會以為Paper和大家所熟知的Flipboard、Feedly相似,是一款便於手機使用的新聞閱讀器,但是它除了可以用全螢幕來閱讀文章、圖片,更主要的功能是肩負Facebook在行動時代的衝鋒陷陣使命。」

Flipboard美則美矣,但如果從Facebook創辦人佐克伯(Mark Zuckerberg)的角度來看,他的野心絕對不只侷限於此──打造一款好用的新聞閱讀器固然重要,但要能整合Facebook的生態圈,進而讓所有的低頭族都能沉浸在這個App之中,才算成功。

如果只是單純開發一款新聞閱讀器,「Paper – stories from Facebook」(以下簡稱「Paper」)實在犯不著把通知(Notifications)、收件匣(Inbox)與朋友邀請(Friend Requests)的功能也做進來。

雖然把這些功能整合進來,有可能會模糊「Paper」的核心特色,也可能會侵蝕甚或取代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等原有App的佔有率,但Facebook還是做了!

觀察一些主流媒體的評價,似乎新穎的操作介面頗獲得好評。知名科技媒體The Verge甚至還以「This just in: Paper is the best Facebook app ever」為題,算是相當正面的評價。不過,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除了第一眼的漂亮外觀和新奇的操作模式之外,在體驗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的小問題。

儘管大家的褒貶不一,在把玩「Paper」的過程中,有一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1.擁抱大螢幕

毫無疑問,「Paper」新穎的介面設計相當吸睛。未來,若能搭配iPad或其他五吋以上的大螢幕手機使用,肯定可以更增進使用體驗。隨著「Paper」的問世,未來此類介面想必將蔚為風潮,也再次說明了大螢幕的重要性,這對蘋果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如果iPhone 6再不跟隨流行搭載大螢幕,可能就會被消費者所淘汰!

看看「Paper」的圖文配置,未來最適合使用的行動裝置也許會是平板電腦。老實說,這個畫面有些賞心悅目,距離Flipboard或Zite的水準,似乎不會太遠了。

2.單手操控

如果你常在搭捷運或公車的過程中觀察身邊的乘客,一定會發現很多低頭族身手了得吧!在擁擠的大眾運輸工具之中,他們可以一手握著扶桿,另一手還游刃有餘的滑手機甚至打字,凸顯了單手操控的便利性。

雖然在直向螢幕中切分畫面有些奇怪,晃動手機來瀏覽大圖的方式也不見得理想,但就整體操作而言,單手操控「Paper」的感覺並不突兀,甚至很直覺就能夠操作,可以感受到Facebook旗下的Creative Labs在設計時的創新與用心。

3.演算法發力

當我從美國區的App Store下載「Paper」時,腦海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其實是「Facebook打算餵我們吃什麼?」

──是朋友圈的塗鴉牆記事嗎?是粉絲專頁或社團的最新貼文?抑或品牌、名人的最新動態呢?

Facebook絕對有能耐設計出一款精采絕倫且漂亮的RSS Reader,但那不是佐克伯要的。Facebook既要我們Look back,但也想要Look forward。於是,匯聚12.5億名會員的想望,那一個個的讚和一篇篇的轉貼分享,就成為大數據(Big Data)場域的試煉;最後,再透過「Paper」的測試與展現,呈現在我們面前。

Facebook,終於要認真在演算法這個領域發力了。

玩了一整晚的「Paper」,不難看出Facebook想要藉此牢牢「黏」住使用者的企圖。誠然它還有許多小缺點,像是字體過小、無法新增新聞來源以及中文輸入等問題,但我相信只要再給它一點時間,這些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一如先前提到,我們不能只把「Paper」當做新聞閱讀器,或許把它視為Facebook的啟動器(Starter)更為合適。Facebook之前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的案例,想必大家還記得,憑藉著Instagram,讓Facebook在行動社交市場搶得先機。

而現在,他們想要的更多……

題外話,你現在知道為何「Paper」要先推iPhone專用的版本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