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獨人牲:回應羅大佑,音樂市場的敵人不是賈伯斯,而是全體消費者

 攻獨人牲:回應羅大佑,音樂市場的敵人不是賈伯斯,而是全體消費者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關於大陸媒體採訪歌手羅大佑,斗大的標題寫著"羅大佑:賈伯斯是音樂人的大敵"(新聞連結:聯合新聞網),現況真的是這樣嗎?這讓筆者想到數位內容以及傳統出版社之間的型態衝突,同樣的情形在音樂市場也一樣發生。

數位儲存的革命,改變了許多傳統產業生態,包括書本、遊戲儲存媒介、音樂儲存媒介的型態都一再改變。到最後一款小巧的手持設備,卻肩負多種數位內容承載的使命;從過去手帶書本,背包內放著音樂 CD 還有 CD 播放機,還有一堆遊戲卡匣與掌上遊戲機,變成一隻智慧手機一把抓的現況。

也許決定推出 iPod 的賈伯斯是造成音樂市場混亂的原因,卻不會是音樂走到現況的主因。 MP3 播放機並非蘋果首創,數位化檔案也不是蘋果的專利,而蘋果推出 iPod 後, iPod 紅了,消費者選了 iPod 作為多媒體儲存的單位,而不是賈伯斯逼迫消費者接受 iPod 。

決定市場的絕非蘋果或是賈伯斯,而是由消費者所決定的。在 iPod 竄紅時,日系廠商如 Sony 、 Sharp 等,仍堅持發展標榜高品質的 MD ,然而市場卻依舊走向被這階傳統廠商嗤之以鼻的 MP3 。

為何 MP3 播放設備受歡迎?因為不需要複雜的播放機,也不需攜帶沈重的 CD 片,更不用擔心 CD 會否耗損,一台小小的機器就能儲存相當多的音樂在其中。然而盜版,卻不是因為 MP3 才產生的,即便光碟,盜版情形依舊不少,只是 MP3 普及化以及便利性,推波助瀾加速盜版的猖獗。

攻獨人牲:回應羅大佑,音樂市場的敵人不是賈伯斯,而是全體消費者

然而音樂以及文學的墮落,真的跟賈伯斯有關嗎?賈伯斯過世後兩年內一定會誕生緯大的作品?只能說羅大佑先生真的想太多了,端看現在的音樂市場,充斥偶像文化,消費者購買實體唱片為的已經不再是內部的音樂,多半是附加價值,諸如海報、偶像寫真、演唱會門票等,而唱片業賺錢之道則是舉辦演唱會,不是銷售內容。

因為當整個消費市場轉向數位化,唱片業卻如史前巨獸一樣紋風不動,就如同傳統出版業面對電子內容一樣,他們畏懼數位化的巨變,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市場需求接軌,而採取聯合抵制的方式作為應對。唱片業不也是如何?合法的數位音樂比起購買實體 CD 昂貴,偏偏整張專輯當中想聽的音樂就那麼一兩首,這會是消費者甚至賈伯斯的責任嗎?恐怕不然。

攻獨人牲:回應羅大佑,音樂市場的敵人不是賈伯斯,而是全體消費者

為何音樂市場會走到這一步?真正要怪的是消費者喜好以及認為他們很懂消費者的唱片業,羅大佑先生要怪賈伯斯恐怕是怪錯人了。認真去檢視市場上的專輯,有多少是從頭到尾認真去製作的?有多少專輯不是粗製濫造的?的確,筆者個人真的不需要一千首歌,但也不希望買到的專輯只有不到 1/3 的歌是聽得下去的。而市場的現實是,擁有良好製作品質的音樂,消費者仍是願意買單的。

以筆者來說,我尊重羅大佑先生身為音樂人的驕傲與焦慮,只是音樂市場會變成今天的局面,該檢討的不是賈伯斯,而是唱片業為何會走到今天的地步,至於音樂製作的數位化,那也是唱片業發展的趨勢造成的,但音樂製作的數位化,只是型態的改變,音樂創作的本質並不會因為器具改變而改變,這些粗製濫造的音樂不會因為回過頭使用傳統設備而提昇品質,關鍵還是在製作的人。

如果有一天,連初音未來的專輯都賣的比羅大佑先生的專輯還好,那也是消費市場機制帶來的結果。整個消費市場的發展方式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死亡或是退出業界而走回頭路,然而唱片業能否走回過去專心創造美好音樂的心態,筆者也是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會認真做音樂的人,會因為市場擺爛就隨波逐流嗎?

當然這一類的新聞有時並非受訪者本人的原意,恐怕有許多細節也被斷章取義了,到底真相如何,恐怕只有羅大佑先生自己清楚了。

相關文章:

非關新聞13:讀賈伯斯傳有感
這是那一招?搭載MP3功能的平板燙髮機...
iPod nano 一代更換計畫全球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