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小叮嚀:上週筆者腸胃型感冒了四五天整個人幾乎都報廢了...各位要小心身體阿 >_<

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以及 Lativ 有什麼關聯性呢?真的要說有的話,就是消費者胃口已經被養壞了這回事。先從摩爾定律談起,這個以 Intel 創始人 Gordon Moore 為名的定律指的是經過一段時間(最早 24 個月 、1975年改為 18 個月),積體電路的電晶體數量將會增加一倍、效能也會提昇一倍,亦可變相的解釋為相同的價格,在一段時間後能夠買到兩倍的效能。

在過去的產業發展狀況,仍舊維持相同價格效能(品質)增加的情形,但是當低價品效能(品質)發展到一般消費者都能接受時,消費者則會逐漸選擇價格較低的產品。到最後廠商也跟著消費者心態調低產品價格。

參考文章:

維基百科:摩爾定律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美國製…為何不是蘋果的選項?
Lativ

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低價品本身無罪,有問題的是品質不變甚至變好卻越便宜的產品怎來?已開發國家的勞工薪水不斷高漲,為了降低產品價格,人力成本的高低是需要被衡量的;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就像所有人都會製造垃圾、所有人都同意處理垃圾需要焚化爐以及掩埋場,卻鮮少有人願意這些處理設施蓋在住家隔壁一樣,高污染產業勢必需要遷移到其他法規沒那麼嚴苛的地方。

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出現像是鴻海與蘋果這樣代工與品牌分離的情形,如果看過一篇賈伯斯生前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對談,就不難看出在消費者已經習慣低價產品的同時,強調美國國內生產已經成為一種奢望,因為美國的勞工無論積極度或是價格都無法與委外代工抗衡。

對企業而言,他們不是慈善事業,給予勞工工作、振興失業率並非企業目標,僅是企業道德,但在永續經營的大前提下,有便宜、彈性高、品質不減的勞工可用,何有不用的道理?加上養員工需要擔當大量的責任,如果有個予取予求的專業代工廠何樂不為?

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也因為有此需求,才會造就這麼多專業代工廠相互搶生意,而且因為這些歐美大品牌多半放棄自有工廠,大量的訂單一方面造就專業代工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變成惡性競爭的開始。代工廠之間不斷削低代工價碼只為搶到訂單,最終的情況就是轉嫁到勞工身上,加上為了滿足客戶上市時間需求,也變成不斷壓榨員工加班的惡性循環。

但對於品牌廠商而言,他們不管、也不想管,交給代工廠之後,就只看產品品質以及交貨時間,至於代工廠怎對付員工,也不算是他們逼迫的。代工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背負著由於品牌商壓迫下的責任,但反觀也是這些代工廠自己造成的結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是當代品牌商與代工廠的關係。

攻獨人牲:摩爾定律、蘋果與鴻海、Lativ

回到 Lativ , Lativ 走的是國民品牌路線,當時標榜台灣製造與平實價格,然而這次爆發不標示產地並不讓人意外, Lativ 的商品價格比起許多代工成衣不算高,雖然少了實體通路成本,但怎想若是純台灣生產製造, Lativ 的售價也低的過頭了;反觀 Uniqlo 、 H&M 、 Zara 等國外國民品牌成衣,有哪個品牌標榜全面本國生產製造,例如 Uniqlo 也僅有少數高單價商品才會是國內生產。

電子產業與成衣面臨的困境也許不太相同,但都遇到不得不因為成本考量而削減生產成本,以個人立場當然不樂見號稱台灣生產製造的品牌因為台灣國內無法負擔產能而外移。但是 Lativ 本來的產品路線就不是標榜精品,而是物美價廉,為了滿足這些消費者對便宜大碗的需求, Lativ 在漲價與放棄以台灣生產為號召的二擇一當中選擇了後者。

要罵這些廠商無良嗎?如果因為做出合理的工資以及在地生產,價格提高 50% ,產品週期回到過去的 18 個月以上,恐怕沒多久公司營業額就要一落千丈了。畢竟大喊著口號要這些廠商別虐待勞工、別產業外移,但真的看到售價後會老實的買那些因為滿足了他們要求卻因此價格飆漲的產品的,又能有多少?

說穿了,商人無國界,消費者與廠商交相賊,消費者一邊是獲利者,也一邊是這些他們口中的無良廠商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