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四核氾濫的一年?核多真的沒那麼了不起...

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四核氾濫的一年?核多真的沒那麼了不起... 

關於上週高通大中華區業務發展既全球副總裁沈勁先生在高通年會時,曾不經意的提及他個人認為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晶片四核氾濫的一年,筆者個人也認為,沈副總裁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且現在四核逐漸氾濫的問題已經開始醞釀了。

跳轉繼續

自從 ARM 基礎架構開始進入多核設計後,整個業界也隨之步入多核的戰爭當中,彷彿認為在先進製程的加持下,多核架構肯定會成為未來的主流。隨著 NVIDIA 推出首款採用 ARM Cortex-A9 的四核設計 Tegra 3 後,四核心已經逐漸成為業界爭相跨入的目標,再有三星的 Exynos 4 Quad 家族,而現在高通的 APQ8064 四 Kriat 核設計也開始供貨。

不過有趣的是,明年的四核心卻會步入另一個更混亂的戰局,因為在 ARM 的多核設計種類開始增加下,明年將會自入門的 Cortex-A5 、 Cortex-A7 、 Cortex-A9 以及最高階的 Cortex-A15 架構,都會有廠商進行四核化的架構設計,更不用說已經有廠商快等不及的 Cortex-A50  64 位元架構家族,甚至連 ARM 自己都預言,最快明年下半年就很有可能看到 big.Little 大小核設計的更多核產物。

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四核氾濫的一年?核多真的沒那麼了不起...

對於消費者而言,目前對於智慧手機以及平版評判的標準,仍不脫核心數量與時脈高低,鮮少會深入去理解架構的問題;廠商有些也跟消費者一樣一知半解,或是乾脆抓準消費者的心態,以時脈高低與核心數量作為行銷手法,產生另一種手機與平板硬體規格的迷思。

但就現在的情況,已經與 PC 當初開始邁入多核架構一樣,不同世代的產物已經很難光以時脈或是核心多寡作為效能的衡量依據,例如高通被使用在 Asus PadFone 一代、 HTC One(國際版與特別版)、 HTC J 等的 MSM8x60A 雙核處理器就是很好的例子,撇開高通當時相對貧弱的 Adreno GPU ,雙核 Kriat 在許多測試項目效能與四核心的 Cortex-A9 互有高低。

而明年則是更混亂的情況,除了大陸許多新興的應用處理器廠,幾家主流應用處理器廠,如高通已經確定會在低階產品線也會開始導入 Cortex-A5 與 Cortex-A7 架構,若三星有意擴大自主 Exynos 產品線,低階 Exynos 也跟著導入 Cortex-A5 與 Cortex-A7 的機率依舊不小。

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四核氾濫的一年?核多真的沒那麼了不起...

但 Cortex-A5 以及 Cortex-A7 是怎樣等級的產品?根據筆者個人的印象, Cortex-A5 是用以取代早期 ARM11 架構的產品線,尤其如大陸白牌智慧手機用的晶片;至於 Cortex-A7 則是標榜媲美 Cortex-A9 的效能,但更為省電且架構精簡化的設計。

也就是說即便 Cortex-A5 以及 Cortex-A7 做到四核化,撇開 GPU 設計部份,純就運算能力在同時脈下仍與今年市場上的四核心處理器有所落差,可能實際表現會落在比起目前 Cortex-A9 雙核更強一些、低於 Cortex-A9 四核的表現,但對上參考 Cortex-A15 重新設計的高通 Kriat 核心,依舊會敗的一踏塗地,但若光看規格,這些較低階架構的產品確實都是四核心沒錯。

沈副總裁也提到另一個 ARM 的大小核的盲點,也就是大小核是由 Cortex-A7 搭配 Cortex-A15 湊成達 4+4 等於八核心的設計,但大小核之所以產生,是由於 Cortex 標準設計並不能對各個核心進行獨立的時脈與電壓控制,頂多只能將四顆核心同步時脈、電壓,並且最多進行核心休眠,一般待機時較難有效控制功耗。

明年將會是手機與平板四核氾濫的一年?核多真的沒那麼了不起...

也因此 NVIDIA 在 Tegra 3 時才會推出 4+1 (前稱 vSMP )設計作為過渡期的方案,利用一組四核心作為高效能區塊,搭配一顆負責平時使用與待機的低時脈核心,並且依照使用情況進行自動化的切換,但兩組核心卻無法同時啟動,只能擇一。為了同時滿足省電性的市場需求,大小核也是與 4+1 的概念類似,但是也有著相同的問題,就是大核模組以及小核模組無法並用,雖然帳面上有著八核,但實際上卻仍舊是四核心。

畢竟採用 ARM 的公板設計,為了滿足效能以及功耗,目前也僅有大小核這個唯一選擇,但無論小核多不佔體積,不可否認由於多了小核的模塊,整顆應用處理器也會比純四核心更大;這樣說來高通可獨立控管各核心時脈與電壓的 aSMP 技術似乎比較有優勢一些,也不需要導入大小核設計。

不過 aSMP 技術的問題在於由於架構為獨立開發,相較公板設計包括架構規劃、驅動程式等等都要高通自行解決,而先前 aSMP 的問題在於由於各核心需要透過一顆高效能的架構進行控管,各個核心的資料也還要透過一個統一架構進行統合,導致需要較高的時脈才能達到與標準設計相同的運算能力。

但以目前智慧手機演進的情況來看,其實由於 aSMP 架構產生的效能落差幾乎可說微乎其微,畢竟效能已經都在水準之上,那接下來該關注的焦點反而就要漸漸回到手機本身給消費者的體驗了。

就像近年的 PC 發展一樣,一般的消費者漸漸不去管核心與時脈的問題,以 Intel 為例,消費者開始用 Core i3 、 Core i5 以及 Core i7 作為選擇的方式,這也是高通自 S4 產品線開始,啟用四種不同的等級包括 S4 play 、 S4 plus 、 S4 pro 以及 S4 prime 作為分類方式。(這會不會與延攬當初主導 Atom 計畫的前 Intel 高層 Anand Chandrasekher 有關?)

但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高通的分類方式還不夠深植人心,普遍智慧手機、平板消費者多數也還很兩極化的以一類只看外觀、一類只看硬體規格檢視產品;當然智慧手機與平板如果已經走到目前 PC 這一步可能也不是好事,畢竟當消費者開始發覺效能已經夠用了,就會開始淡出隨著廠商行銷起舞的硬體軍備戰爭,整體市場又可能會出現停滯。

不過從沈副總裁的言論以及現況來看,明年在添購手機與平板前可能真的要好好的研究一番,不能光就硬體的帳面規格評斷,當然也要看廠商是否願意把硬體規格透明化,否則像先前某廠商完全忽略處理器世代只宣稱時脈較高所以效能較好的作法,又會導致一票盲從的消費者自認從雙核升級到四核效能會飛天遁地,最後卻發現反而整體體驗更差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