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數位相機我為何會切10年的時間來聊呢?原因很單純,因為是我玩相機的時間剛好滿10年XD,玩相機滿10年對於不少攝影愛好者來說,也許不算什麼。不過10年畢竟不算短,尤其在看著數位相機極速發展的過程,其實還真有些感慨,所以就來聊一聊當年我怎麼選相機,以及現在我怎麼選相機(或是說……想等待什麼樣的相機),來紀念一下這十年的時間。

我接觸數位相機的時間不算早,印象中是在2002年吧(不過如果要說有興趣的話,應該是落在1996年,那時Pchome雜誌的採購專題,就是講數位相機,所以在1996年的時候,就說得一嘴好相機,科科)。當年含著眼淚拿著萬把塊買一台10倍光學變焦數位相機,心有夠痛的(後來買S2Pro心更痛,而且相機的CCD還因設計上的瑕疵壞掉),但也開啟了我對於攝影的興趣(還好當時沒有買錯,買了Olympus的C-700,現在看到這家公司因為醜聞搞到這樣,也是感到有些些的難過)。
 

當初誤打誤撞選擇較低的像素但機能較強的機種

買數位相機的時候,會考慮什麼樣的條件?影像品質、操作介面、功能規格、外形等等對吧。與影像品質有關的,大概就是感光元件大小、像素,所拍出照片的色調,鏡頭等等;操作介面的話,就是按鈕夠不夠多或是夠不夠簡易(這兩者是有點衝突,畢竟是不同的客群);功能規格的話,就是光學變焦、等效焦距、有沒有先決或手動模式等等之類的;至於外形,最主要的是造型樣貌、體積大小、色彩等等。當然,還有能夠接受的價位。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之所以會提這些條件,是源自於10年前人生中第一台買的數位相機對我所造成的影響。在能夠接受的價位,選擇了一台10倍光學變焦,然後具備PASM機種,Olympus C-700(現今還在我家,在想該不該丟了Orz)。

當年的我懵懵懂懂,只知道光學變焦大一些就是比較好XD,不懂啥是PASM。再加上這台本來的價格高,降價降得快,總覺得很超值,我就買了(當時是200萬過渡到300萬像素的時間點,200萬與300萬像素剛好是關鍵的差別)。

我很感謝上帝讓我選擇他(如果我信上帝的話XD),幸虧我不是買Canon或Nikon等機種。並不是C牌或N牌不好,而是在差不多一樣的價位下,只有我當時選擇的C-700才具備完整的PASM功能,即便是像素是少了一點。在同時間,Nikon有一款數位相機讓我印象很深刻,但因為比較貴以及光學變焦才3倍,所以還是就下手C-700了。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而當初讓我印象深刻的這台,就是Nikon CoolPix 2500。可以看得出來,他的重點是可翻轉鏡頭,但機身功能卻不算強。

C-700引起了我攝影的興趣,帶我進入光影的殿堂,現在我所瞭解的攝影相關知道,都是從C-700開始摸索起。如果當初所選的是CoolPix 2500,我想就沒有什麼機會了吧XD,畢竟當時的我實在不太可能再買一台。


所以現在如果有人問我該買哪一台數位相機,我都還是會比較傾向推薦規格較強大的機種。因為源自於10年一次誤打誤撞,讓我覺得人生的第一台數位相機,規格強一點會好些(但這並不代表就一定要買貴的喔)。

隨著時間的過去,會考慮不同的用途帶不同的數位相機

過了一段時間,玩得比較多了,手上就不只是一台數位相機了。變成依用途分為最廣用途的單眼,體積較小但機能完全的消費機(Olympus C-700,後來用Canon G3),體積極小的如Sony壽司機(我當初用的是U20),總共是3種類型的數位相機。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但壽司機的後續機種我不喜歡,而其他廠商沒有再出這種定位的相機。所以在壽司機U20壞了後(哭哭,也是CCD瑕疵問題)就變成找體積更小的全功能隨身機,所以後來我的相機變成兩台,一台是單眼,另一台則是Ricoh GX100(跟老闆換的XD),後來壞了又買Panasonic LX5。

隨著對於攝影認知有更深入的瞭解,也知道自己對於攝影的觀點是屬於隨拍、生活紀錄,不特別強調所拍出的東西要有不同的觀點或是光影啥的,也少特別去拍SG這種大眾較有興趣的題材。因此隨身機的應用時間愈來愈多,而單眼主要是拍產品或是記者會,用的時間愈來愈少。

因此在追求數位相機的條件上,反而是強調操作介面,相機規格以及體積,而影像品質雖然要顧,但只要是能夠有一定程度即可(當然這一定程度也不能太差,不然有些場景會不好拍)。因此出去玩我不會帶單眼,帶個LX5也就夠了。

 

當然,每個人選擇數位相機的原則,以及購買的數量都不盡相同。不過一定都在前述的價格、影像品質、操作介面、外形以及機能規格中打轉。而這些原則,與以前購買傳統底片相機不會差太多,畢竟這些條件談的就是相機的本質,底片相機與數位相機,除了差在底片與感光元件之外,大方向並沒有差很多。

不過,數位相機的競爭很激烈,尤其在Canon、Nikon這兩家強大廠商威勢之下,從傳統到數位,要談相機的本質與條件,可以說是當仁不讓。即便是富士、Olympus、Pentax、這幾家老牌經營數位相機也不輕鬆。就算是Sony在數位相機領域算是很早切入,但到了更高階的evil相機以上的等級,也是花了極大的心力。更別說是較晚進來的三星,是需要花下多少資源?這兩、三年的競爭可以說是愈形激烈,數位相機所訴求的變化也大。


潮流數變,趨勢難以掌握

雖然我看數位相機只有10年,但潮流的變化卻是很驚人。不是說只要掌握影像品質或價格就好,看看老牌的柯達,只要沒掌握好,就可以知道有多慘了。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在10年前那段時間,高像素是王道,看看當時較新的Coolpix 2500,可以把舊的定位在還算高階的C-700打得死死的。像素之爭一直到現在都有,要我說最精彩的年代,我會選擇這段時間後的一、兩年內。那時候各家真正的高階消費型機種可以說是百家爭鳴,也都可以稱得上一代銘機。Sony F717、Canon G3、Olympus C-5050Z、Minolta DiMAGE 7Hi等等,在2002年、2003年間都非常活躍(Minolta是偏弱了點,就銷售比較而言)。

後來Canon 在2003年8月時,發動了低價單眼第一槍推出300D,吹起了數位單眼普及化風潮。不過即便是低價,在當時也是要三萬九,也就是近四萬元的價位。現在來看,四萬元很貴,但就當時來說,富士的S2Pro也要五、六萬,而且還是已經出了一段時間,降價降很多的水貨價了,並且還只是單機身。另外高階消費機也都要二萬五左右的價位。你只要加一點錢,就可以從一般的消費機變身成為更專業的單眼。因此,不到四萬並且含有Kit鏡頭的300D就引起了極大的話題。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接下來數位單眼的競爭就相當激烈,成長也相當快速,後來還有更低階更便宜的單眼出現。順帶一提,我比較幹的是在當年有預測全片幅相機何時會低價化,也就是在五萬以內這部分,沒有預測到。當初想說數位單眼發展這麼快,再怎麼樣十年後也可以達到五萬元以內全幅吧。哭哭……。沒想到APS尺寸的普及,造就了有更低的價位單眼,以及更多變化的EVIL相機,但全片幅新機的價位卻仍然要十萬……。

數位單眼成長的態勢撐得滿久的,在數位單眼成長快速的期間,最慘的應該就是高階消費機,整個被打到,也讓高階相機的價位整體往下壓。在2005年四、五月的時候,Nikon也發表了他們最低階的數位單眼D50,當初出來的建議售價我沒啥印象,印象中是偏高,查了一下,是有提到含Kit鏡為港幣7280元,大約是三萬五、六。不過印象比較深刻的是D50價位降得快,在半年多後的時間,光是單機身(水貨)就只要一萬八左右。也就是說配個六、七千的鏡頭,二萬五就可以有一台數位單眼了。所以可以想像得到,高階消費機若沒有一定的價位差距,就不是很容易賣出去。

在2003年的時候,Canon G3我印象中是賣超過2萬6,但在2006年的G7,要價是1萬6千多,整體價值掉了一萬。在當時,我想應該有不少人在想,高階消費機是不是要被入門單眼取代了。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的確,高階消費機在當時的確很危險沒錯,但還是因為價格的壓縮整個生存下來,不過卻導致了另一場悲劇,那就是高階隨身機真的被壓縮掉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05年Canon S80這800萬像素機種推出之後,S系列幾乎就消失了,一直到要到4年後的2009年S90才出現。


在數位單眼高度成長之後,事實上又出現了一個好玩的相反潮流。雖然這不算大的潮流,但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那就是高階隨相機開始小小的流行。之所以說小,畢竟還是落在較少的族群定位。Canon在2009年會推出S90,當然不會是因為S80很經典要延續。而是因為高階隨身機也有流行的趨勢關係。

說到這個,就必須要推一下,在2007年Ricoh所推出的GX100(GRD雖然在2005年推出,但實在是太貴了),不僅是機身小,身上還帶有熱靴,又是小廣角的變焦機種,可以說是很理想的高階隨身機。接著2008年Panasonic也有LX3發表。因此,Canon在2009年推出S90也是必要的。雖然有人把GX系列與LX系列與G系列等論,但畢竟G系列的體積還是比較大,因此搬出S系列來夾殺對應是很好的做法。事實上,高階隨身機潮流雖然不是很大,但也形成了態勢,所以在2010年,三星也推了EX1,2011年Olmpus 有XZ-1,以及Nikon也推出了P300。這些機種,可以看作是數位單眼高度成長之附帶引起的小潮流。

對於全方位的隨身機,我也有做過比較詳細的論述,可以參考這篇:「映像觀點10:高階隨身機雜談

不過在數位單眼高度成長之下,事實上又形成另一種反動的潮流。想要有與單眼同樣好的影像品質,造型也不想要單眼那樣,解決方案是EVIL相機。如果要談EVIL相機的開端,那麼一定要談談Olympus E-P1,以Pen之名所出的復古造型設計產品。雖然Pen並不是第一台名義上的EVIL相機,但Panasonic的G1是以數位單眼的方式來運作,雖然是EVIL相機,但其實與數位單眼的做法並無二致。E-P1是真正與數位單眼切開,不再訴求單眼相同造型的機種。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事實上,對於Olympus來說,雖有數位單眼的產品線,但一直以來都只有在小眾使用,無法將市場做大。E-P1是少數可以與數位單眼市場做差異化,但價格也不遑多讓的武器。因此EVIL相機的誕生,不會落在Canon、Nikon這邊(事實上Nikon也算是很晚才出的廠商)

當2009年Olympus E-P1發表後,網路上所討論的熱度極高,已經很少有這麼高的期待度產生了,盛況大概只有當年Canon 300D出來時候可以比吧。

之後Panasonic GF系列出來,讓EVIL相機更趨成熟,而Sony NEX系列出來後,讓EVIL相機更加轟動,同時也讓Sony在EVIL相機中佔有一席之地。

詳細論述,可以參考「從隨身的觀點,談談EVIL相機發展的重大影響」一文。

 

近來在相機選購上的條件似乎又有變化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從2009年到現在也有3年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內,數位相機的發展其實也沒什麼讓人有太大的驚奇(以大方向而言),真要說的話,大概就是Pentax出了一些算是比較怪的招吧。比如說百種顏色,Kore Ja Nai版本的單眼,還有可換面板、可放積木。這些作為吸睛是吸睛,但未能引起潮流。

不過,科技總是帶來不同的可能,社群網路發展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流行對於拍照這件事也帶來了一些影響。這影響是不是也為數位相機帶來不同的變化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只是各家廠商對於這一塊積不積極還需要觀察一下。

也許,數位相機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在WiFi?在下集的文章中,將會對於WiFI做一些論述與想像。

映像觀點22: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上)- 數位相機的定位與發展潮流
映像觀點23: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中)- WiFi機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映像觀點24:數位相機回首10年來時路(下)- WiFi數位相機的現在與未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