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早些年談到客製耳機,多半是專為舞台監聽與特殊需求所設計的;然而近年在耳機產業火熱,尤其便利攜帶的耳道耳機市場更蓬勃發展,不少消費者願意投入較高的金額訂製客製耳機,也促使原為專業市場的客製耳機如今也漸成消費市場新寵。

一年多前台灣也有一家新興廠商 TaiwanEars 宣布投入客製耳機市場,筆者當時曾與他們聯繫,不過以"產品未達預期目標"而婉拒採訪,但前一陣子他們又捎來訊息,表示他們在沉潛了近一年,已將產品做到滿意的程度。筆者與他們聯繫,並與工程師 Aaron 暢談他們在客製耳機的理念。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在沉寂的一年內, TaiwanEars 到底做了些甚麼?他們當初興致沖沖的投入客製耳機領域後,發現要滿足消費者需求並非那麼容易,所以他們減緩對外的推廣,但仍舊有持續接些費者訂單,並同時開始幫幾家廠商代工,其餘的精力放在持續研發自主產品與調音。

在這寶貴的一年除了獲得更滿意的聲音品質,他們也取得一些特殊的耳殼材質,例如上圖最左是硬殼軟導管,白色的則是軟殼設計。硬殼軟導管的設計對於舞台歌手是相當合適的設計,因為軟導管材質比起傳統的硬材質對於耳孔的舒適度更佳;至於全軟殼設計則有不少職業賽車手選擇此種材質,應該是與配戴安全帽後的舒適性有關。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TaiwanEras 鎖定的目標客群是落在中價位,也就是三單體產品低於台幣 15,000 這個價格帶, Aaron 表示這是考量到產品品質但同時又希望給予有心購買客製耳機的消費群較低的門檻。

而且它們認為既然是客製耳機,就要滿足訂製者的需求,以及針對不同的耳孔搭配最合適的形狀,故它們的耳機側蓋不像某些品牌採用制式的尺寸,而是根據使用者耳孔形狀的斷面裁切,力求與訂製者的耳型貼合。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目前 TaiwanEars 的產品仍以平衡電樞為主,但他們對於動圈客製耳機與圈鐵客製耳機也相當有興趣,目前也積極的與動圈供應廠商合作並且嘗試各種可能性。只是目前為止 TaiwanEars 還未找到合適的搭配,不過 Aaron 表示動圈與動鐵各有擅場,動圈的樂器與低頻下潛力與動鐵的人聲細膩度若能彼此協調,是能做出更全面的產品。

若要定位 TaiwanEars 與其他品牌客製耳機的差異, Aaron 表示他們大老闆對於客製耳機的要求極為嚴格,希望追求聲音品質的同時還要維持體積的緊湊小巧,故它們主力產品的三單體與雙單體耳機幾乎是將空間壓縮到極致,但也因此目前試聽用的公模僅能容納最多三單體,而 TaiwanEars 即將推出的 4~6 單體耳機則會比現行的公模更大些。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根據 Aaron 的說法,目前動鐵單體供應商已經有新式的小尺寸複合單體,足以在既有 3 單體的空間容納達一倍的單體,不過他們測試的結果認為新式的微單體在聲音的銜接感與全面性表現未達他們預期的水準,故 4~6 單體的產品線還是會採用現行世代的尺寸略大的複合單體。

由於 TaiwanEars 的大老闆要求自主研發客製耳機的體積不能太大,所以目前它們的耳殼設計仍無法容納最近火熱的 MMCX 插針,仍使用標準客製耳機的插針設計,不過一般耳機改客製膜則可提供 MMCX 插針設計;可換線設計一定是它們的產品標準的配備,因為可換線不僅是趨勢,也是確保產品萬一線材受損還可直接替換新線材。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Aaron 表示,雖然動鐵耳機的單元來源幾乎由少數廠商壟斷,不過這也不表示客製耳機都是大同小異,因為撇開線材,光是單體固定的位置,聲音導管的長度、是否將聲音導管進行雙路分離、導管的材質、濾網的選擇、分音器的設計,都會影響客製耳機的實際表現,而這些細微的變化甚至也是機器難以量出的。

像是分音器看似只要搞懂原理就能做的出來,但是如何透過分音器調音就是一門大學問、 TaiwanEars 的分音器都是它們獨立開發,力求調整出滿意的聲音走向。而 TaiwanEars 亦認為導管長度影響極大,取模時會要求要取到耳管第二彎道後延伸 2~3mm ,不僅可以提供更好的隔音,也對高頻延伸有所幫助。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今天也試聽它們兩款主力耳機的公模(將前端改為可搭配一般耳道耳機矽膠使用的試聽用耳機),左邊較透明的為雙單體版本,右邊為三單體版本; TaiwanEars 的結構將低頻單體與中高頻單體分為兩路,並且在中高頻單體的導管搭配濾網調音。

公模版聲音走向較偏中性風格,音場以耳道耳機算是較廣,但不至於如 UE 的 TF10 一樣整體音場後退,而是人聲偏中、樂器較遠的配置;兩款耳機的風格相近,不過雙單體版本的低頻下潛能量較差一點,例如吉他與鋼琴的詮釋能力較弱,三單體低頻下潛相對較能呈現如吉他或是鋼琴等樂器,而兩者的低頻都不算過多。(注:一般客製膜則由於密閉性提升,低頻通常會比試聽用的公模再多一些)

沉潛一年再出發,專訪台灣客製耳機場廠商 TaiwanEars

關於 TaiwanEars 接下來的計畫, Aaron 透露除了即將推出的 4~6 單體客製耳機服務以外,他們也在考慮導入音響式的反射概念強化空間感,另外也在考慮將耳機內建耳擴的可能性,至於插針他們也在考慮除了標準客製或是 MMCX 插針之外是否還有其它選擇。

不過上述這些計畫都是遠程計畫, TaiwanEars 目前則是積極的與一家動圈單體廠商洽談技術合作,不過除了找到合適的動圈單體外,客製動圈單體的框體設計又會是一個新的挑戰。

筆者也詢問 Aaron 是否有可能利用 3D 列印製造耳機, Aaron 表示,雖然現在 3D 建模技術門檻與機具價格都有降低的趨勢,但目前 3D 列印要完成客製耳機這樣複雜的造型需要很高階的機器,且結構與材料成本還有建模成本並不比目前的傳統方式生產低,現階段 3D 列印的客製耳機還難以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