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貝佐斯非常適合做《華盛頓郵報》的老闆?

為什麼說貝佐斯非常適合做《華盛頓郵報》的老闆?

目前最受人關注的消息大概就是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了。事件才剛公佈不久,《華盛頓郵報》即撰文,讚賞貝佐斯的經營理念,詳述貝佐斯的工作風格,並且指出:新聞行業的變革仍在早期。言外之意,一切尚未水落石出。如果不是當了《華盛頓郵報》的老闆,不知道貝佐斯能否得到該報評論的如此褒獎呢?不過《華盛頓郵報》倒是給新老闆定了調子:你不注重短期利益,咱們從長計議。媒體變革的好戲還在後頭,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原文來自 The Washington Post,虎嗅編譯)

收購《華盛頓郵報》的傑夫貝佐斯有一個並不為人周知的優點:極大的耐心。就其創辦的亞馬遜來說,追求長期願景的意願正是該公司崛起與發展的關鍵,這家跨國公司由貝佐斯在西雅圖市區近郊家中的車庫裡創辦,歷經了網路產業的高潮和低谷。在貝佐斯的私人投資當中——特別是這一次收購《華盛頓郵報》——更是體現了他非同一般的毅力。

對新聞業充滿信心

在寫給《華盛頓郵報》員工的信中,貝佐斯表示「新聞業在自由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其他場合的評論中他表示自己堅信新聞業將會走出困境。不過他也表示,自己只會讀數字格式的報紙,警告說這個行業的繁榮要依靠向新媒體的成功過渡才行。

「新聞業不會消失,」貝佐斯去年11月在接受一家德國報紙的採訪時表示,「我們發現人們願意在平板設備上付費閱讀報紙。未來平板將會進一步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很快每家每戶就會有多部平板設備。這會成為慣常的現象。這些趨勢也會強化報紙的地位。」

當被問及 Kindle Fire 或 iPad 是否能夠挽救報紙的時候,貝佐斯表示:「我不會把話說得這麼滿去談論挽救報紙的問題。從紙張到數字格式的轉型對於許多出版商來說都非常困難,因為不得不同時提供兩種媒介的產品,一定要在兩個方面都涉足。這是一個問題。」

貝佐斯在採訪中表示紙質媒介新聞在未來20年將不再是主流。

早期經歷

貝佐斯出生於1964年,母親生他的時候只有17歲。他從未見過自己的生身父親,在出生之前母親就嫁人了,於是他隨繼父的姓。

幼年時三口人經常四處搬家,貝佐斯高中畢業時是該屆畢業典禮致辭人,之後赴普林斯頓大學就讀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專業。在紐約對沖基金 D.E. Shaw 工作時對電子商務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貝佐斯當即意識到網上最適合銷售的產品之一即是圖書。

在發現了網路的潛在機遇之後,貝佐斯辭去了華爾街的工作,和妻子駕車來到了西雅圖。貝佐斯開始籌備亞馬遜,1995年網站正式上線,很快成為大熱門,對傳統零售商形成威脅。

工作風格

在提到貝佐斯時,同事和前僱員們所講述的內容集中體現了三點:制定有野心的計劃、專注善待客戶、為實現目標事無鉅細。亞馬遜顧客甚至可以直接給貝佐斯寫郵件,他也經常回覆消費者的評論和投訴。

政治傾向

貝佐斯目前在福布斯全美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11位,身價252億美元。但是幾年來他始終未曾在政治傾向方面發表太多觀點。

去年,貝佐斯夫婦在支持華盛頓州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場上捐款250萬美元,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他們也一舉成為美國同性戀權益的最大財政支持者。同年11月法案在華盛頓州獲得通過,華盛頓也成為首個多票通過同性戀婚姻的州。

可能目前亞馬遜在立法方面最大的當務之急是一項授權全美各州向在線零售商徵收銷售稅的法案。亞馬遜目前的立場是支持該法案的通過,目前已經通過參議院審議並提交眾議院。州銷售稅對亞馬遜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威脅了;因為提供當日到貨服務,亞馬遜需要在全美建設倉儲分發中心。而目前亞馬遜只需要在有實體物業的州繳納銷售稅,所以無論如何都需要在全州繳納這一稅種。

在教育政策方面,貝佐斯也十分活躍,其中就包括公立特許學校的創建。貝佐斯家族基金會(Bezos Family Foundation)2001年向全美的教育機構(如 Teach for America、Stand for Children 和 KIPP Foundation)捐助了超過1100萬美元。並且資助了全美的許多個體民辦學校和特許聯盟學校。貝佐斯的父母則致力於華盛頓州公立特許學校創辦權的開放。該州是少數幾個不允許開辦特許學校(即接受公眾資助,採用私有化運營)的地區之一。

犧牲短期利益

貝佐斯商業經歷最打動人的一點就是他願意犧牲短期利益——這一點恰恰是許多報紙近些年所被迫去做的。「創業最開始的幾年我學到的一件事,發明者或領先者都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誤解。」貝佐斯去年在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採訪時這樣說到。

「亞馬遜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永不鬆懈,」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系教授加爾墨(Dan Gillmor)表示,「對於《華盛頓郵報》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說這是一場棒球賽的話,那麼在20世紀新聞行業模式發展成為一個更加負責多樣的新聞信息生態的這場革命當中,我們至多處在三局下半的階段。」

經由虎嗅網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