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科學:要提昇閱讀吸收程度,其實換個醜字體比較有用

癮科學:要提昇閱讀吸收程度,其實換個醜字體比較有用

標楷體、細明體、微軟正黑體…Times New Roman, Arial, Comic Sans…哪一種字體最能提昇閱讀吸收程度呢?最近的研究發現,教材用看起來越不順眼、越複雜、越「醜」的字體,學習者吸收知識的效率越好!這…這是怎麼回事?

 

現在最紅的 3C 產品就是平板電腦跟 e-book 電子閱讀器了,各家廠商都聲稱要讓閱讀變得更輕鬆、更省力;Wired 雜誌的協力編輯 Jonah Lehrer 是忠實的 Kindle 用戶,他熱愛 Kindle ,但讀著讀著,他擔心起一個問題:「這些新科技玩意讓閱讀這件事變得太簡單,視覺上絲毫不吃力的結果,會不會有一天,我們與文字之間的互動因此變得淺薄?」

 

癮科學:要提昇閱讀吸收程度,其實換個醜字體比較有用提出「媒介就是訊息」的麥克魯漢如 果活到現在,不知道會怎麼回答這個問題,不過Lehrer自己找到了答案,在部落格 The Frontal Corte 上,他提到了一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系 Connor Diemand-Yauman, Daniel M. Oppenheimer 與 Erikka B. Vaughan 三人合寫的新研究報告,印證了他的擔憂。許多教育界研究者跟實務工作者過去的看法是「減少額外的認知負擔,對學習者有益」,但是這個聽起來 一點沒錯的假設卻被不少研究結果反駁,許多研究發現,讓學習內容困難一點、複雜一點、艱澀一點,學生長期的學習跟記憶效果反而比較好。(可參考 Metacognition: Knowing about Knowing 這本書中的說法)

 

研究中把這種困難、複雜跟艱澀稱為「不流暢性」(disfluency),根據過去文獻,適度地在教學跟教材中加入不流暢性,可以讓學生記憶與課堂表現更好;不流暢性使學生能深入、抽象、謹慎思考所學,因此理解的程度也更高。

 

而三位學者的研究方法很有意思:他們在俄亥俄州的一所高中,選出220位學生,取得英文、物理、化學跟歷史四科老師們自己作的輔助教材,像是投影片、學習單、講義等,然後將字體換成各種具有「不流暢性」,閱讀起來很困難的字體,包括 Monotype Corsiva ,斜體有襯線漫畫字體 Comic Sans Italicized,與無襯線粗體字體Haettenshweiler,其餘條件都不更動。老師基本上不知道研究者的假設,可能還直覺地以為難看的字體會降低學習成果也不一定。

 

 

癮科學:要提昇閱讀吸收程度,其實換個醜字體比較有用

實驗結束後,進行學習測驗跟問卷調查,令人驚訝的結果顯示,除了化學這科以外,用難看字體的實驗組學生各科成績都比控制組來得好。研究者認為,透過這個實驗,可見「藉由認知干擾提昇教學成效的潛力龐大」,也就是說,如果換個字體就可以達到提昇教學效果的目標,那其他的「干擾方式」當然值得深入研究。

 

Lehrer 這篇文章底下讀者 Heather Quinn 的迴響特別一看,他說根據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家 Margaret Livingstone 的研究,視覺吸收資訊的模式分成兩種,第一種較原始,第二種較進化,原始的視覺吸收對角度、邊緣、動作跟突然光暗變化比較敏感,而 且很快就會疲乏;而進化的視覺吸收對顏色、質感、曲線、細節、跟柔順的光暗轉換比較敏銳,也不容易疲乏。而比較「難看」的字體–有襯線、字體小、或有手寫 性格的-賦予文字更多質感,對比不強烈,由第二種視覺模式處理,所以學習比較深入。而第一種視覺模式是用來應付危機的,讓你迅速切換注意力,等待下一個資 訊輸入,也就像是現代網路重度使用者的使用行為。

 

最近有一種說法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同時也激起許多爭議,那就是「 Google 讓我們變笨了」,關於這一點,對岸友站科學松鼠會的作者游識猷前陣子也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討論,部落客與出版界達人老貓則認為這可能與「演化生物學」中人類的狩獵模式跟採集模式有關。我想這篇研究跟延伸的討論應該可以提供大家參考,既然電子書可以選字型,那挑個看起來比較吃力的,或許會有不錯的閱讀體驗。

 

對了,有人真的專心看完這篇文章嗎?(呵呵)(乾脆把字體改成隸書好了)

 

 

延伸閱讀:
作息型態會影響球員表現
超級細菌(superbug)並不是新鮮事,三萬年前就有了!
水下的魔法隱形斗篷!

 

 

 

如果你是科學迷,請幫 PanScience 泛科學探索實驗空間 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