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讀記:粗魯理想主義最終得勝的《Facebook臉書效應》

癮讀記:粗魯理想主義最終得勝的《Facebook臉書效應》

台灣網路環境一直上演著贏者通吃的殘酷經營態勢,近年來部落格時代的崛起,唯一具威脅性的無名小站都是以併購結局拉下戲幕(無名小站的到達率有七成多)。2010年才在台灣崛起的臉書,可無法讓Yahoo!奇摩併購下來。有趣的是在《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提到,原本臉書已經以第一份合約的形式,10億美金的要價準備嫁給Yahoo!了。腦袋好的大家們馬上可以想到,差不多同個時間,是微軟正想要併購Yahoo!的時候。

透過《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的揭露,微軟和Yahoo!之間的角力終於清楚明白 - 微軟原本想併購臉書,但遲遲未果,只好用2.4億美元入股臉書,並持續取得臉書廣告代理權。接著微軟又想將觸角延伸到Yahoo!,卻一直吃到閉門羹,當中的關鍵應在於Yahoo!當時正積極購併臉書,也即將成交。但不幸的是,Yahoo!回絕微軟的新聞導致Y!的股價重挫,使得原本10億美元的併購價格調整到8.5億美元,這也讓臉書一口氣回絕了Yahoo!的收購。在所有連鎖效應中,只能說臉書順利地逃過一劫,也一舉擺脫了微軟和Yahoo!,成為和Google爭奪網路冠軍腰帶的第一候選人。

當然Google還是傲然的說:「我們的頭號對手是微軟,不是臉書。」但從《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也可以發現到,祖克挖走Google業務大將桑柏格來為臉書制定所有的廣告策略以及營運走向,不少Google員工也都投奔到臉書的懷抱,不相信搜尋龍頭會不緊張,尤其臉書裡只要是設定非公開的資料Google都搜不到。

對矽谷創業魂來說,當公司規模擴張到以制度和營利來控管的時候,就是分手的最好時機。祖克當然繼續開創臉書霸業,但技術長也是臉書相當早期參與者迪安吉羅的離去,也接續創辦了目前矽谷夯到不行的Quora問答平台。不僅如此,連同一宿舍的最好同伴莫斯科夫茲也離去開創新網路公司。

這似乎告訴著我們,對最優秀的人才來說,他們不在乎待在什麼公司,重點是自己創造了什麼,尤其是早期就加入臉書、前Paypal員工陳士駿,也早早離開了臉書創辦了Youtube。我們可以殘忍地下一個結論 - 打造最強悍的網路平台,似乎跟作什麼和怎麼做沒什麼關係,只關乎是「誰」開創了新的網路平台。

確實如此,連我都小小失落30秒鐘,與其垂頭喪氣,不如試著從《The Face Effect》歸納出可實用的關鍵還好多了。和其他商管書一樣,看著書的瞬間就是對談、角力、思辨的唯一機會,書看完了,如果不帶點什麼到自己的心坎上,那書本最後還是會歸到某個角落基著灰塵,臉書則繼續邁向征服地球之路前進。

所以網路創業家們!創造一個非常優秀的平台,然後有大批大批的使用者上來你的平台,毫不保留地上傳自己的生平、吃過的餐廳以及和朋友的動態,然後這個網站呼嚕呼嚕地成長,唯一要思考的是怎麼打造更好的產品以及裝更多的伺服器。

現實上這是一個夢,你是不是也非常苦惱著,為什麼我做了一個那麼好的網路平台,卻總是門可羅雀呢?只有臉書從夢裡走到真實世界,達成了所有網路創業家每天的想望。臉書怎麼做到的,我從《Facebook臉書效應》書上歸納出一個關鍵 - 觀察使用者的真實行為,如果把這個行為延伸到網路上,使用者會更開心,就有機會讓網路平台有所成就!

 

以下是祖克觀察到下面哈佛學生的行為:

 

1.學生們研究「新生名冊」的相片,並在上面做註記,是哈佛很普遍的休閒活動

2.觀看AIM(台灣使用者多用MSN)的「離開訊息」,是哈佛學生們的重要習慣

3.「名冊」從哈佛開始,有一種菁英群優勢。

 

將上面學生的習慣搬到網路上,就是臉書的原型之一,也是優秀社交平台的起點,而透過哈佛的鳳凰會開始,則是最好的火箭筒。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開始觀察,現實的社會中,有什麼可以拉到網路來延伸呢?

 

以人的本質來說,台灣非常適合網路創業!幾年來我所認識的網路人都非常聰明、認真學習、有彈性,然後台灣人非常適合和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合作,因為這些人喜歡「擁有台灣朋友」,而且很喜歡台灣的創意。台灣人很適合網路創業,卻不適合把台灣當作內需市場做網路創業,台灣內需市場太小,每個年度新創網站排出來,幾乎都只有一到兩家公司成功,而且所謂的成功,大不了營業額二千到三千萬。但網際網路本來就是無國界的產品,台灣島嶼性的特質本來就是出口導向。

 

所以上一個世代是製造出口,這些已經茁壯的巨人努力於「品牌出口」。這個世代則是想盡辦法「創意」和「英雄」出口,看著一群一群的設計師都往自我名稱品牌邁進就知道,英雄則是王建民和李安還有小胖。接下來的我們則要「網路」出口,就如以色列一樣走「技術」出口路線一樣,這個局能不能成,上靠詹先生直達總統府做政策推動,中間就須創投平台的努力,最後就是新創網路團隊的國際觀。

 

最後不免回馬槍一下,《Facebook臉書效應》的作者可直接接觸臉書員工,當然包括祖克本人,在事實上比另一本《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好上很多,但也有機會流於臉書把此書當做漂白社會的公關手段之一,在進入書中精采的網路商戰故事中,也不忘帶點批判的角度來看,才能淬鍊出書中真正美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