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型裝置難流行,到底還欠缺什麼?

穿戴型裝置難流行,到底還欠缺什麼?

photo:Brett Jordan/fickr

 

科技業市場調查機構ABI的報告,單2013年搭載藍芽的運動器材出貨量已達3,200萬台,顯見與行動裝置串接的穿戴型裝置已是大勢所驅。當Google Glass只提供開發者試用,Apple 還在鴨子划水秘密琢磨自家產品時,嚮往穿戴運算新紀元的消費者,已經可以開始嘗鮮了。

其中要價300美元Samsung 的智慧腕錶Galaxy Gear是市面上功能最豐富的產品,可惜評價並不正面;至於目前市面上的其它穿戴裝置,像是Fitbit Force、Zip、Jawbone UP24…等,多為計步追蹤器等運動裝備。

穿戴型裝置普及前,仍有相容性、電池容量與外型設計問題待克服,其中最主要的障礙還是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讓它成為嘗鮮引領風潮消費者的炫耀商品是最大的課題。

少被注意的美學門檻

智慧手機 smartphone普及的過程,或許可以做為分析這個問題的借鏡:

早在上一個世紀90年代末,行動寬頻網路尚未普及,PDA還是行動運算主流的時候,市場上就有智慧手機的存在。

隨通訊與晶片科技的進化,2007年的Blackberry 黑苺機已經能安裝自選App,並具有拍照、收發編輯Office文件、瀏覽網站與影片的功能,但是它仍被歸類成商務人士或是技客的裝備;在Apple 推出iPhone之前,少有一般消費者會對它感興趣。

直到賈伯斯從美學角度,徹底解決了智慧手機的產品外形與人機介面的設計,使iPhone成為讓人人渴望擁有,幼童也能輕易上手的商品,智慧手機才成為市場主流;至於它問市時高昂的標價(499美元)反而並非市場抗拒的主要因素。

穿戴裝置的商品設計還需「時尚腦」

致力以鈦金屬材質,洗練外型將穿戴裝置設計為時尚配件的製造商Misfit Wearables執行長伏勿(Soony Vu) 如是解讀,「若穿戴型裝置當不成時尚配件,就必須以『隱形』為設計目標。」對目前市面上的類似商品,他不以為然地表示,「感覺就是矽谷廠商,專為矽谷阿宅設計的。」

此類科技味有餘,但品味欠乏的商品,永遠沒有機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隨身配件。即使是開發所費不貲的Google Glass,其工業設計仍有相當的「異物感」,不免讓人擔憂戴上它,是否會成為旁人訕笑的對象。

風靡全球的Beats by Dre潮牌耳機無疑是穿戴裝置應師法的典範。每半年的產品週期,為名流客製的限量版本、精心挑選的鮮豔配色與高辨識度,讓青少年即使沒在聆聽音樂也樂意掛在脖子上做為穿著打扮的配件。

Beats的設計師布隆納(Robert Brunner)評論,「刺激消費者的想像力,讓他們願意把產品掛在身上顯眼的位置,可是一門大學問。」即使有技術能力達標,但「美感」仍是多數科技公司的設計罩門。

或許這也是嫻熟嫁接時尚與科技的Apple在過去的一年內陸續從Burberry、Levis、 Yves Saint Laurent、Nike延攬人才,做為「某專案」的執行開發團隊的理由。

穿戴裝置在2013年的處境,猶如2003年的智慧型手機,或是1993年的PDA,作為一項全新的隨身配件,產品仍處於啟蒙階段。它應具備的功能、使用方式仍有待定調,最關鍵的是,它還需要時間讓大眾習慣它的存在,畢竟從第一付「眼鏡」從誕生到成為我們的日常用品,也花費了七百年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