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行動網路再發達,固網仍有不可替代性

縱使行動網路再發達,固網仍有不可替代性

 上週在中華電信 Hinet 17 週年時,與一位負責電信基礎建設的資深處長閒聊了許多關於台灣網路以及寬頻的話題,處長也以他多年的資歷跟筆者聊了許多關於寬頻的過去、現狀以及未來,還有一些與寬頻不那麼相關的網路話題。不過這並非正式的採訪,處長的言論並不代表中華電信的看法,有些則是有參雜到筆者個人的觀點,所以就不以一問一答的呈現。

Hinet 在台灣已經滿 17 年,從以前的撥接到現在的光纖到點,無論是傳輸的方式以及頻寬的倍增,見證消費者這 17 年以來對於網路的需求不斷地改變。而促使消費者對高頻寬的需求,不外乎來自數位內容。

這些數位內容從過去的網頁、線上遊戲一直到串流多媒體,都是使消費者不斷追求高頻寬的原動力。然而這 17 年以來,寬頻固網營運商最大的營收變化就是從過去拓展新客源,由於寬頻的普及度已經很高,家上行動寬頻的出現,反而變成要創造新的內容促使消費者繼續使用頻寬。

然而有了行動寬頻,固網的需求就變低了嗎?實則不然,中華電信推出光世代 50Mb 服務後,使用者已經突破 50 萬,顯示消費者的固網頻寬使用情況還在不斷增加當中。除了家用電腦上網的網路頻寬使用以外,包括受不了行動寬頻速度改以固網分享頻寬給智慧手持裝置、安裝數位機上盒收看高畫質網路節目等,消費者對頻寬需求仍有增無減。

像壹電視的網路通以及中華電信本身的 MOD ,就是相當大的網路頻寬使用媒介。處長個人認為,網樂通與 MOD 的關係既是競爭也是合作,因為兩者在內容服務方面是處於敵對的狀態,但有網樂通卻又同時與 MOD 促使消費者對於高頻寬的需求,在這方面又維持微妙的關係。

另外也聊到關於 GSMA 選擇 WiFi 而非 Femtocell 作為未來行動網路,這跟 Femtocell 在消費者心靈層面、實際架設的挑戰還有法規都有關係。消費者層面,即便 Femtocell 功率再低,也很難說服消費者克服"基地台"這三個字的心裡障礙,另一點就是還要說服消費者 Femtocell 雖是把家中網路分享給手機使用,卻不會影響家中固網頻寬。

實際架設的挑戰就是干擾問題,以 Femtocell 的本意就是讓消費者在家中自己接上就能使用,卻延伸出 Femtocell 除了相互干擾以外還會干擾戶外基地台的問題。最後是法源部份,由於 Femtocell 屬於電信基地台,安裝架設仍要管轄單位同意,反而造成消費者與電信商雙方的不便,也難怪 GSMA 會選擇與 WiFi 聯盟結盟。

而台灣目前的網路多半仍只有光纖到點,還無法光纖到府,這與台灣進行電線地下化有莫大的關係;例如鄰近的日本至今仍未把電線地下化,網路線仍是透過外露電線杆架設,對於光纖到府的普及有莫大的優勢。

因為網路仍在電線杆上,升級施工相當便利,地上化的管線傳送到消費者的家中也相對容易許多。地下化的纜線若要重新升級,就必須大興土木挖路,尤其是連接到用戶家中的最後一哩,甚至需要拆房子,但多數人會願意把整間房子拆了就只為了光纖到府?以台灣的現況,主要骨幹網路早就光纖化,然而要光纖到府,目前只有少數的新建案才有可能達成。

縱使行動網路再發達,固網仍有不可替代性

中華電信在一些比較偏遠或是有特殊網路架設需求的地方,也試圖使用多元的方式將網路儘可能普及,像是先前就為了普及 MOD ,在不改變家庭裝潢佈線的前提下導入電力線網路( PLC ),利用 PLC 的特性不需修改裝潢就將網路送到客廳。另外在一些偏遠地區像是連橋樑都沒有、需要流籠才能通行的村落,中華電信也利用微波技術把寬頻送到這些地方。雖然手法不盡相同,不過都是為了讓寬頻網路的建設更為普及。

雖然多半的消費者上網的途徑變多了,但寬頻固網真的會因此消失嗎?從美國行動網路頻寬即將塞爆的前例來看,恐怕有線技術長期下來還是比無線技術有著根本性的優勢,加上數位內容由於設備的解析度革命,對頻寬的需求仍會持續上升,最終仍需要建立在穩定而高速的固網基礎。

不過比較不好意思的是,當處長問說怎我家跟公司沒裝 50 個ㄇㄟ 的時候,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在家的時間已經快比在公司短,回家幾乎沒用到太多高頻寬需求,然後公司則是因為在某管制挖路的範圍,連光世代都不能用 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