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擺脫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Hoya 後, Pentax 相機部門正式與淵源頗深的理光 Ricoh 成為合作夥伴,也讓沉寂已久的鏡頭規劃表重現江湖。細數 Pentax 在 Hoya 旗下的幾年,雖靠著大玩換色遊戲取得一些增長,然而週邊部份卻每況愈下。尤其一連串的頂級鏡頭都能在 Tokina 看到姊妹作,年久失修的閃燈系統卻不見更新,即便看到機身電子性能的進步,卻苦無用武之地。

跳轉繼續:

細數 Hoya 掌權期間, Pentax 不僅鏡頭群推出緩慢,主要牌鏡頭設機師平川純與機身設計師疊家久志在此期間被迫解僱,另一位同期的鏡頭設計師泉水隆之也被 Nikon 挖角,並且在 Nikon 設計出 Nikkor 17-55mm F2.8G 這款 APS-C 鏡皇以及 Nikkor 105mm F2.8G Marco 、 Nikkor 24mm F3.5D ED。結果死守公司的反而成為 Hoya 節省支出下的首波犧牲品,也無怪乎平川純曾公開聲明一輩子不碰 Hoya 製品...

對於 Ricoh ,與 Pentax 相機部門合併也是補足了長期以來缺乏的單眼相機技術,雖然理光以 GXR 這種模組化的概念試圖經營一個不同於對手的路線,不過以模組為單位的作法也限制這個系統的可能性。價格不低的模組以及限制略高的機身本體, GXR 系統終究只能在特定族群孤芳自賞,無法大鳴大放,雖然 Ricoh 的產品多少也是偏向特定族群,但就公司的經營,這並非長久之計。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GXR 的模組化設計雖然概念新穎,仍非大眾化導向的設計。

尤其在數位單眼低價化、 M43 系統侵蝕低價單眼以及高階隨身機的市場,理光應該也深知這樣下去會漸漸被市場邊緣化。不同於富士捲土重來,理光則是趁機吃下被 Hoya 視為包袱而不得志的 Pentax 相機部門。對 Hoya 而言,併購 Pentax 的價值就是醫療光學部門,至於相機部門只是順便,當初沒落得 Kyocera 併購 Contax 與 Sony 吃下 KM 後把品牌消滅的命運, Pentax 算萬幸了。

為何 Ricoh 仍願意保留 Pentax 的品牌?主要的原因在於 Ricoh 雖在傳統單眼也擁有一定的歷史,但相對於老字號的 Pentax ,品牌強度相對不足,更何況 Ricoh 底片相機時代生產的也是兼容 Pentax 設計的機身與鏡頭。另一方面則是 Ricoh 並不像吃下 KM 的 Sony 一樣在一般消費者心中給人深刻印象,貿然拿掉 Pentax 改掛 Ricoh ,只會失去原本 Pentax 的客群,也無法以 Ricoh 的名氣吸引更多消費者。

相較於 Canon 、 Nikon 這兩家數位單眼的主要公司, Pentax 一直以來則是以奇招作為產品特色,例如同級機身最小尺寸,獨特的鏡頭設計等為特點。例如 Pentax K5 仍是目前 APS-C 片幅當中體型最小的防塵滴機身,更不用說規格看似不漂亮卻輕巧方便的 DA、 FA Limited 鏡頭群。另外跳過 35mm FF 機身直接推出 645D 機身的作法也能看出 Pentax 特殊的一面。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高單價推出的 Q ,落得不到半年內日本價格下滑 1/3 的命運。

而近期兩款新機身 Pentax Q 與及 Pentax K-01 相較於對手都是很獨特的設計,前者為目前市售最小巧的可交換鏡頭機身,後者則是目前 EVIL 相機當中尺碼最大的一款。筆者先前曾認為 Pentax Q 只是設計師突發奇想的一款實驗品,而 Pentax K-01 也只是個賣設計師造型的過渡產物,但看了今年日本 CP+ 所展出的鏡頭,原來這兩款機器都是經過規劃的戰略產物。

先從 Pentax Q 談起,當初的話題在於號稱全球最小的可交換鏡頭機身,以高階消費相機等級的感光元件,以及甚至比理光 GRD 、 Panasonic LX5 還小巧的機身本體,還有豐富的濾鏡,製造相當多的話題性,當時還一併推出五款鏡頭以及兩種顏色。

筆者個人也擁有這款機器,使用至今檢討一下戰略性的問題:其一是上市定價過高,甚至高於 Pentax Kr ,另外遷就於機身尺寸電池續航力不盡理想,其次使用消費相機等級的感光元件,在部份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就已經矮了 m43 很多截,另外轉接標準單眼鏡頭由於感光元件過小,使用的區塊不多,反而讓鏡頭紫邊更明顯;價格高、買的人少、測試評鑑少,加上品牌強度不足也讓 Pentax Q 的開始不算成功。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CP+ 展出 Q 可用的長焦變焦與針孔攝影鏡頭,表示這產品線未被放棄。

不過隨著開始降價(可以觀察日本國內價格)後, Pentax Q 的競爭力也不像開始時那麼糟,而 CP+ 甚至還公佈兩款 Q 的新鏡頭,包括一款針孔攝影以及一款長焦變焦鏡頭。 Pentax很清楚的定位出 Q 是一款以玩樂為本質的可交換鏡頭機身,所以鏡頭的設計也是以樂趣為重,兩款新鏡頭的推出更證實 Pentax Q 並非天外飛來一筆,更是老早就準備好後續計畫的產物。

至於 K-01 的誕生就更有趣了,以資源來說, Pentax 沒有如 Nikon 、 Olympus 的鏡頭研發資源,畢竟 Hoya 時代裁撤相機部門近 400 人;也不像 Panasonic 與 Fujifilm 系統包袱小。在資源有限、但又要跟上潮流的理由下, Pentax 選擇保留反光鏡的空間,保留鏡後距維持現有鏡頭群的支援性。

保留鏡後距的結果,就是造成轉接能力不如 m43 系統或是 Sony NEX ,但由於反光板室中間沒有反光板,除非鏡尾口徑過大,否則深入到機身內的轉接環也是有機會被做出來的。除了修改自原本銘鏡 DA 40mm F2.8 Limited 的新款 DA 40mm 2.8 XS 之外,在 CP+ 甚至善用反光室空間,展出一款鏡頭向機身內延伸、僅能用在 K-01 的新款薄型鏡頭。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遲來的 CP+ 觀察: 擺脫 Hoya ,新東家 Ricoh 讓 Pentax 放手一搏?

只有 K-01 可用、善用無反光鏡室空間的概念鏡,還有預計量產的 DA560mm F5.6 鏡頭,怎看都不像是臨時起意的產物。

至於傳統 K 接環方面,雖無重量級新機上市,然而針對低價市場的 DA 50mm F1.8 以及生態大砲的 DA 560mm F5.6 的亮相,還有一連串到 2013 年的新鏡頭規劃,新東家 Ricoh 顯然給了 Pentax 更多的空間。筆者相信這些鏡頭的出現不是偶然,更可能是由於前東家不斷縮減預算下被冷凍的計畫。

從這些跡象看來,在新東家 Ricoh 下的 Pentax 團隊,很有機會能重新回到過去那個工程師思維濃厚的老字號相機廠。然而兩家都是走小眾路線的公司結合,能夠結合彼此的特長共創新氣象,或是越走越偏導致無法開拓客群,這兩年的新產品走向,尤其是接下來的新機身設計還要多多觀察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