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源碼勢不可擋,是否將顛覆軟體商的商業模式?

開放源碼勢不可擋,是否將顛覆軟體商的商業模式?

Photo:Monica's Dad/flickr

 

十年前,開放源碼仍是十分新穎的概念,但今天開放源碼的心血結晶已佔據了數位世界的每個角落。

在行動作業系統,由以Linux為核心的Android與以FreeBSD為核心的iOS把持了95%以上的市場。

在雲端世界,唯一不使用開放源碼的的平台只有Windows Azure,即便如此,開放源碼元件仍在Azure的技術中佔有關鍵位置。

Big Data領域,更仰賴開放源碼的Hadoop與NoSQL處理全球每天以倍數成長的龐大資料。

開放源碼由眾人共筆、協作、共享、免費公開的理念,更跳離了軟體範疇,成為一種實體產品的開發哲學;現在開放源碼的產品,小從可樂自行車大到資料中心架構3D列印技術,將來更有可能將這些產品普及到生活應用當中。

這股風潮看來已勢不可擋,讓人不禁懷疑死捏著智慧產權,同時又飽受盜版軟體侵害的傳統軟體開發商將如何自處──當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都能夠免費取得時,誰還會願意掏錢買呢?

但是今天我們辦公室電腦裡面全是開源免費軟體的願景並沒有實現。原因是軟體的取得代價,只佔系統總體使用成本的一小部份,當學習與維護成本遠高於產品標價時,對資訊主管或是中小企業經營者來說,反而「免費的更貴」。

開放源碼廠商與傳統開發商越來越類似

2007年開放源碼的客戶管理系統廠商SugarCRM的執行長奧斯汀(Larry Austin),在「開放源碼商業化會議(Open Source Business Conference)」上,分析了RedHat等同業的財務損益,揭露了一項讓人意外的結論:以提供解決方案與服務為收入來源的開放源碼廠商,「在運作第六年時,與他們企圖取代的傳統軟體開發商,在財務報表上看起來竟然一模一樣。」

仔細分析,因為商業競爭仍然依循著「零和賽局」模式,無論軟體商的商品結構與開發模式為何,他們都必須排除競爭者、挹注行銷預算、拉抬銷售業績才得以生存與擴張。

大多的開放源碼廠商在起步時,會在商品結構中加入版權軟體(通常是管理工具與附加功能插件add-on),以增加銷售業績。以分散式雲端運算平台Hadoop為例,Cloudera的產品結構是僅有核心的部份是開放源碼的;而它的主要競爭者Hortonworks則否。從市佔率來看,Cloudera的策略顯然比較成功,它在Hadoop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2013年預估業績將達一億美元。

從另一方面來看,傳統開發商也不斷地從開放源碼汲取資源。老牌資料儲存管理商易安信(EMC)公司,就以Hadoop為基礎,建立了巨量資料(Big Data)的解決方案;IBM更是最早擁抱開放源碼的公司,藉銷售與開放源碼相關的軟硬體產品與服務,替IBM挹注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曖昧不清的軟體業未來

大型軟體供應商,像是SAP、Oracle、IBM來說,在未來能否在開放源碼的風潮中屹立不搖,仍應視公司的發展策略而定。

現在斷言開放源碼會取代傳統軟體開發商似乎還言之過早。從趨勢來看, 傳統開發商與開放源碼廠商之間的界限將會更糢糊,供應商將逐漸由「產品」改為「服務」取向;並以各自的觀點來特化軟體的介面與功能,推出不同的產品。

從軟體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來看,開放源碼的確替我們帶來了更穩定、安全的運作核心;即使未來世界資訊的願景是免費、公開,經傳播而加值,但只要競爭存在,無論軟體的開發途徑為何,穩定、好用甚至美觀都將是市場不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