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前兩天因朋友的婚禮,需協助拍攝,所以買了兩張16GB的記憶卡。在第一次看到的店家,一張651元,看了覺得不貴,就準備要買下來時,結果發現錢沒帶夠,因此到ATM領錢,剛好附近也有另一個店家賣記憶卡,這卡剛好在特價599元,因此最後自然就買比較便宜的卡。

像這樣同樣的東西,但售價不同的情形,當然是很普遍。只是突然想到,價差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說……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上周朋友丟給我看UNIQLO的法蘭絨衣服,就很神奇看到了,新台幣等於日幣價位,都是1290元的神奇現象(不過日本的這系列衣服價位,是期間限定的,現在日本恢復原來的價位1990日元了,不過若依原訂價位的話,是七百多元)。

台灣相關網址
日本相關網址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同時也查了一下lativ的法蘭絨,價位落在490元。在日本UNIQLO所賣的1290日元的價位觀感,我想在日本人眼中,應該是與我們對lativ的觀感差不多的吧。(相關網址

雖然是同樣東西有不同的價位,不過一開始所提到的記憶卡,是不同的店家因競爭關係,所以會有不同的價位。而後來所提到的平價衣服某品牌,跨國之間的價差,則是同一家公司刻意操作結果,兩者是不一樣的情形。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且巨大的價差,在生活上好像可以找到不少例子,什麼名牌包包之類的。但在數位產品上這樣的情形好像就少了許多,尤其是日幣等於新台幣這種程度的價差實在很難看到。當然,數位產品有價差也不是說沒有,比如說……

像是數位相機,公司貨與水貨差個幾千也是有的。不過數位相機的情形又有些不同,數位相機絕大部分都是代理商,而非是分公司。因此定價策略,甚或是保固,在我們想像當中,會比分公司來得弱一些。再來就是即便是數位相機較貴,但還有所謂的水貨可以選擇。所以近來代理商所賣的公司貨,會比水貨貴上許多的情形,比幾年前少多了。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有提到MUJI台灣賣得偏貴的部落格文章網址
說到代理商這部分,也讓我想到之前無印良品剛引進台灣時,許多人罵代理的統一會不會賺太多。現在看來,其實分公司真要賺的話,也是不遑多讓。其實我還滿懷疑的,之前統一不是傳出要代理uniqlo嗎?我看到uniqlo這樣的定價形態,老實說讓我聯想這件事情。該不是其實統一在與uniqlo談的時候,連定價策略都有談過吧?只是將這定價策略所實現的廠商不一樣而已,不然這實在是似曾相識的價差策略呀。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回到數位產品,除了公司貨與水貨這點現象之外,現在看到比較多的是所謂全球統一定價,就是不會有太誇張的價差,大概除了歐洲XDD,像是數位相機常會看歐元的定價會比美金的定價來得貴。還有Razer的產品在定價的時候,美金與歐元的數字是一樣的等等。

不過數位產品倒是有很大的機會形成另一種型態的價差。那就是只有國外有,國內沒有的情形下。也就是只有水貨,沒有公司貨的情形。比如說Panasonic筆電,比如說C牌或N牌等相機廠商,所弄的日本限量版鏡頭等等。要講近來最鮮明的例子,大概就是iPhone、iPad吧。由於第一波名單上市名單台灣不在其中,所以初期所花的錢通常都會高上非常多,必須要等到台灣電信商引入之後,價位才會趨向平穩。

價差我們通常在相同的產品中打轉,畢竟相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價位,很容易發覺。不過事實上,價差這件事情還形成了另一種體系,藉由材質以及功能介面的限制,而形成了不同等級的產品。比如說Android智型手機最高階的就是要兩萬左右,中階約一萬五,低階約萬元,還有更低的四千至七千左右水準的。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這樣的概念形成之後,之後我們再看各家所出的手機定價策略,就會有一些趣味(由於各家販售價位會有不同,因此所看的是電信商價位1。比如說HTC出的最高階手機,在台灣販售大概就是20900元。不過HTC這次機王的時間間隔太短,到了EVO 3D,價位硬是往上翻一階,到了21900元。而同時期對手三星,S2硬是不降價,保持在20900元,並且還送一顆電池。

這個時候,如果有個手機價位破到兩萬三、兩萬四,那我們大概知道會有特殊狀況出現,比如說像是更高的內建記憶體儲存空間,像是與其他品牌合作的聯名手機(Android手機比較少見,之前Nokia倒是比較常做,但台灣也比較少看到,這點倒是在筆電領域像是華碩、宏碁較常看到),至於前述的iPhone水貨價格,則是比較屬於稀有性的炒作,狀況又有點不同了。價位等級的差異,套用到筆電、數位相機也都是一致的情形。

因為有價差等級的概念產生,所以在選購產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以預算來導向。比如說對於數位相機不是很有概念,但買消費型數位相機,預算抓到一萬,大約就可以了解到買到什麼樣等級的產品,預算抓到兩萬,又可以買到什麼樣的等級產品。但不管你對產品熟不熟悉,價差所形成的產品位階,通常對於你要快速了解產品的等級,是很有幫助的,雖然並不是百分之百就是。

最後想要提的價差,是心理的價差現象,我所提的心理價差現象,在現實上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價差,主要是心理作用。

當聽到某樣東西與內心所評定的價位落差太大時,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樣的東西,可以賣到這樣的價位。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名牌包包,動不動就可以到幾十萬以上。對我來說,產品本身的料件成本,設計等等一些有的沒有的,我都無法想像可以到達這樣的高度。
 

非關新聞09:有趣的幾個價差現象


談名牌包包實在離我們太遠了,我舉比較平實的例子。像我以前不懂相機時,總覺得用一萬元買傳統單眼(那時數位單眼最便宜的,也要有七、八萬元,全幅等級的就不要討論了),實在算是很不得了的事情。等到我了解後,才知道一萬元買傳統單眼,其實是有點勉強的,就是比較低階的選擇,再不然就是買二手的。鍵盤滑鼠也是,從學生時代第一支買的滑鼠99元,到現在所用的3490元滑鼠,落差也算不小。在當初組電腦時,羅技天貂(有點忘了是天貂還是新天貂,記不太起來)600元,對我來說已經是神的等級滑鼠。滑鼠買羅技的,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即便是後來出社會後所買的第一台電腦,我都還是買鍵盤 + 滑鼠等於600元的產品(印象很深刻,還是技嘉的鍵鼠組)  

今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