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去對手急起直追,台灣競爭力安在?

面對過去對手急起直追,台灣競爭力安在?

 看到最近不少人在談論關於台灣場業競爭力的事情,不禁對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感到憂心。台灣最自豪的莫過於全球電子產品有相當的比例來自台灣代工廠,台灣也不乏國際知名品牌,但是看著韓國大陸來勢洶洶,台灣電子業的好光景岌岌可危。

台灣的問題有相當多面向,不過筆者自己的觀察大略出在幾個方面:對外依賴性過高,整合能力不佳,創新力不足,以及品牌商自我定位有誤。

從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過去一直重視代工利潤,的確代工產業也為台灣企業獲得可觀的收入。但是隨著市場競爭者變多,加上自己人打自己人,代工的投入的成本與收入對比越來越少,代工產業實質上已經越來越走下坡了。

面對過去對手急起直追,台灣競爭力安在?

台灣的產業可說是先天基礎就不良,因為代工思維的束縛,沒考慮過品牌擁有自有技術這回事,可以看國外的之明大品牌,像是飛利浦、 Sony 、 Motorola 等等,雖然現在多半選擇把半導體廠切割出去,卻都曾擁有過半導體技術相關研發能力。

也因為代工產業,台灣在技術的掌握能力不若其它競爭國家有優勢,從處理器、無線技術等電子產品市場核心技術,台灣的狀況並不好;同樣擁有手機品牌下, hTC 仰賴高通等廠商,但三星卻由於品牌製造合一,加上企圖心夠強烈,早就擁有自有品牌的 ARM 處理器。

雖然擁有自己硬體要冒相當的風險,但若像三星這樣一步一步向上爬,雖然藉由代工進而學習技術的手法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卻三星卻把努力把品牌推向國際舞台,就如同當年日本企業的翻版,反而當年與三星手機鏡爭得台灣品牌手機幾乎已經失去市場的注目;但差異是三星靠著國家的力量而站得更穩,也變相的把品牌與背後製造更緊密的結合。

面對過去對手急起直追,台灣競爭力安在?

至於台灣品牌如何經營自己,恐怕多數還是跟著潮流走而不願貿然選擇不同之路,例如這次 Ultrabook 雙 A 的產品設計還是寧可走保守路線;筆者也曾在多年前看過一個為台灣品牌手機操刀的設計師,在部落格上抱怨自己的獨創設計被上層大筆一揮之後變成一款平庸的貝殼機。台灣人保守而被動的心態,也抑止台灣產業的發展能力。

筆者個人心態上也不喜歡三星,但不得不佩服三星願意與蘋果正面在產品厚度上對決的決心;雖然某些程度上也是跟風,但是三星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放在要比他設定的目標更好,而非等於或是接近對手,在不斷的跟風後,雖然產品還是擺脫不了一些類似的味道,卻也漸漸做出自己的風格。

想當年三星開始把電子產品投入國際舞台,許多台灣產業大老還笑他們不會成功,然而如今有些廠商還自認三星已經急起直追的時候,事實上三星早就已經超越台灣產業,把對手放在美日企業了。而如大陸企業也挾著國家資金與國勢,後勢更相當強勁。

台灣產業還有沒有機會翻身,筆者也不知道,只是看到台灣產業的砲口總是對內先互轟,而不是把目標放在更長遠的地方,筆者不禁對台灣電子產業的未來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