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音樂進入數位世代其實也歷經很長的一段時間,廣義來說,從 1982 年 CD 問世之後,正式宣布音樂的格式從類比進入數位化,而至今 CD 仍是在音樂產業相當主流的載具;不過自 MP3 格式出現,且蘋果在 2001 年推出首款 iPod 後,數位流有了相當大的改變,尤其對載具的衝擊更為明顯, CD 雖仍在,卻被搭載 Flash 與微型硬碟的播放機分食不少市場。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而後在隨身音樂播放設備、 PC、智慧手持設備一直到 NAS 加入新數位音樂載具的陣容後,使用者聆聽音樂的方式也隨之改變; 在 Flash 與硬碟越來越便宜、容量越來越大,音樂不再受到 CD 容量限制,加上音樂產業持續低迷下,開始有音樂供應商把腦筋動到更高品質的數位音樂格式上。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以錄製的角度,音樂的母帶規格是可超過 CD 品質的,只是礙於數位音樂產業長期以 CD 為主,故多半市場流通的音樂皆是以基於 PCM 模式的 16bit 44.1kHz 格式,僅有少數的發燒級SACD 採用 DSD 格式,但實際上錄音的水準是可超過 SACD 的格式之上的。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主流市場為何會將格式定在 16bit 44.1kHz ?考量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因為 CD 容量的關係,以更高品質的取樣難以裝在 CD 內;其次是由於在理論上人耳能聽到的聲音在科學研究下多半是介於 20-20kHz ,以 16bit 44.1kHz 錄音而言是足以呈現這樣的響頻範圍。

然而類比的感官一直是一種玄學,同樣的 16bit 44.1kHz 取樣,有人能夠分辨原始格式 .WAV、無損壓縮格式 .FLAC  以及不同編碼的 .MP3 格式的差異,當響頻超過理論值時,仍有不少發燒友表示他能夠”感受”到原始母帶響頻與 CD 規格音質的差異。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在儲存空間限制變少,原始錄音的水準也能超過此格式的情況下,提供母帶級的音樂格式並非難事,只是在於消費者是否接受。就目前的音樂產業來看,買斷式數位格式音樂擠壓了 CD 的生存空間後,又被租賃式串流音樂服務瓜分,是故開始也有音樂廠商願意販售母帶級音樂檔案,不僅是 PCM 下的 .WAV與 .FLAC ,甚至連 DSD 格式也加入銷售行列。

此外日本音樂產業也感受到高品質數位音樂檔案可能會是音樂產業的新商機,故在同時掌握音樂出版、錄音與設備三方的 Sony 主導下,有了 Hi-Res 音樂認證的機制,而對於音樂格式與播放設備最低的需求,就是要符合 24bit 取樣,並且從去年開始也陸陸續續有更多日系音響品牌推出 Hi-Res 音樂相關設備。

音樂新數位流系列之一:導讀

也因為雞生蛋、蛋生雞的緣故,能夠播放數位母帶的設備也開始增加,從家用設備、隨身播放機甚至手機所支援的格式也開始有顯著的提升,雖然高品質數位格式音樂的優勢並非人人都有感受,但卻成為音樂發燒友關注的焦點,甚至也有消費者衝著可以播放高品質數位音樂的機能購買這些新式設備。

筆者打算針對這新世代的數位趨勢不定期撰寫一系列相關文章,從設備、應用模式與市場趨勢出發,並且也會設法與一些廠商訪談相關趨勢與看法,希望能跟對數位流音樂有興趣的朋友稍作交流,並且讓對此有興趣但還在思考應用方案的朋友能夠了解現在數位流音樂有哪些便利的入門方式。

你或許會喜歡

無話可說最便宜的MBPR 15 只要五萬出頭(唯一硬傷8GB RAM...)

原來騎腳踏車也可以裝方向燈 而且是自動感應的喔!

現在買藍牙喇叭的標準至少是防潑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