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相機元件發展也該停止像素戰爭了吧?

2012 年相機元件發展也該停止像素戰爭了吧?

 雖然 Sony 在去年底接受日本相機刊物專訪時曾透露,即便消費等級相機畫素突破一億也不意外,不過以最近相機的發展趨勢,像素戰爭似乎也該到一個段落了。從 Canon 以及 Nikon 的兩款全片幅新機皇來看,兩者的畫素甚至不如 Sony 最新的 APS-C 片幅新機 NEX-7 與 A77 ,保守的壓在兩千萬畫素內。

筆者回憶數位單眼相機的發展,在千萬畫素時代開始後,許多早期底片相機的鏡頭解像力已經不足以在這些高密度的感光元件提供良好品質,就連 EOS 5D 跨入 EOS 5D MK2 後,原本搭配的 24~105 f4 L 鏡也因為像素密度的提昇被迫改款。以數位相機像素密度的發展速度,現在最大的問題反而變成在鏡頭品質上。

2012 年相機元件發展也該停止像素戰爭了吧?

然而像素以及鏡頭是否有必要這樣無止盡追趕下去?筆者個人認為以一般消費者的使用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鏡頭的品質不佳,多半是由於 1:1 放大檢視才會明顯看得出問題,一般千萬畫素的照片日常使用也綽綽有餘,縱使高畫素是個市場議題,但已經有不少廠商把焦點聚焦在改善畫素以外的地方了。

對於拍照而言,扣除細節的解析力之外,恐怕最大的問題還是高 ISO ,在底片時代, ISO 代表感光顆粒的大小,但是在數位時代,感光元件的感光畫素點數量是固定的,較新的感光元件筆者比較不熟,但依稀記得 6MP 時代時,感光元件的真實 ISO 約莫是 ISO 200 ,以下採用數位補正,以上則是將多個感光點合併計算出的結果。

2012 年相機元件發展也該停止像素戰爭了吧?

為何會往高 ISO 發展?主要還是為了惡劣環境的低光拍攝與高速拍攝需求,有一派的使用者會認為高 ISO 不是個可行的方法,因為過去高 ISO 會看到明顯的雜訊,畫面銳利度也不盡理想。但隨著像素密度提高,加上演算法邏輯提昇,過去的問題如今看來卻早已不是大問題,尤其對於部份高動態攝影需求,數位化的高 ISO 打破過去底片 ISO 的限制,反而是一大利多。

目前各廠商也不斷利用新的技術打破高 ISO 的瓶頸,除了感光元件架構設計之外,很重要的仍是成像引擎的調校,這部份各家的功力也是有落差的,同一片感光元件在不同廠商甚至同廠商不同機型下,也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雖然各家對於高 ISO 演繹方式有所不同,不過 Nikon 的方法卻讓筆者印象深刻,它除了設法減少紅綠藍雜點之外,對於一些難以處理的雜點則施以黑白化的演繹方式,反而增添了一些類似底片的顆粒感。

以現在的日常使用,像素戰爭應該要告一個段落了,因為像素提高產生的新問題,包括鏡頭的解像能力,以及如何兼顧高 ISO 的可用性,恐怕才是該面臨的新難題。像是富士的新機 X-Pro 1 就針對感光元件特別提出全新的 X-Trans 排列技術,又像 Sigma 所掌握的 Foveon 三原色元件技術專利也即將到期,接下來的相機技術戰爭似乎該轉移到其它領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