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末夏初,台灣 Open Data 之我觀

2013年春末夏初,台灣 Open Data 之我觀

編註:本文由Xapps跨屆交流協會理事長,也是百萬下載APP 「KNY高速公路即時影像」開發者 KNY 所撰文,花了許多時間整理出關於 Open Data 的十種觀點,癮科技允蒙 KNY 轉載,想看關於 KNY 更多的想法,可上 KNY.CC 觀看。

 

公元二零一三年五月三日,農曆則是媽祖生日的隔天,也是立夏之前兩天,一早六點多天亮之時,即刻背起行囊往北,因為接著三天在台北排滿了緊密的行程,幾乎都要從早上談到半夜。

在鄉間的車站隨意買個早點,匆忙上車,轉換至少三種運輸工具,經過三個鐘頭後,抵達台北,隨即拜訪了幾位朋友,深談 Open Data 的情況,以及各種「解法」,其中有公部門、商業公司以及民間組織的志士們。
 
晚間,參加了一場 Open Data Meetup,此場小聚,因為 data.gov.tw 剛上線,故與會的各路英雄好漢,無不對此發表自己的論述與看法(或是觀察)。相關內容,有與會的朋友記錄於此
 
對於該晚的聚會,我個人的理解,主題好像圍繞在討論 data.gov.tw 有哪些地方不足或是缺點,以及有朋友希望能列出「民眾希望開放哪些資料」之清單,轉呈給政府周知,我個人是認為應該是,本國對於 Open Data 論述能量不足,又要趕著上架,官方不太清楚要處理哪些資料「優先」,所以才希望民間提供資料需求,下面會稍稍說一下這其中的生態。(當然還有其他觀點,但不方便公開描述,雖然這是一個 Open 的議題,唉!)
 
其中我個人發言談了一些淺薄的血淚經驗,以及我用什麼觀點去看 Open Data 在台灣的發展現況,輕輕點了整個生態圈的運作現象,以及小小的解法,或許能帶給朋友們一些新的觀點,但其實目前的現象就是:『混沌不明』。雖然主題是:Open Data。
 
以下就我個人淺薄的智慧,以非常本位的觀點,加上不宏觀的角度,稍稍理解台灣在 Open Data 目前的情況可能如下,並試圖想要找出一些解法:(以下有近六千多字贅言,請珍惜您的寶貴時間,看是否要往下閱讀)
 
1. 論述能量不足
2. 熱浪來襲
3. 強摘的瓜可能不會甜
4. 作功德,善哉
5. 隱藏角色
6. 開放的靈魂
7. 道可道,非常道
8. 誰才是老大
9. 科技武力
10.國家戰略
 
2013年春末夏初,台灣 Open Data 之我觀
 
image : http://politik-digital.de/studie-open-government-data-deutschland/open_data_gov/
————————————————————————————
 
1. 論述能量不足
 
因為 Open Data  的熱潮在最近幾個月(一兩年也才48個月),突然在台灣暴紅,(民間好久之前就開始四處點火了),官方上位者終於理解到這是一個好的政策,所以開始推動(值得鼓掌),但是卻因為 Open Data 論述能量不足,沒有看到有這方面的官方或民間智庫協助,學研單位好像也只有幾位教授與朋友在努力,看到的幾乎都是民間的零星火花在點燃,靠幾位熱血的民間人士在倡議,造成官方是邊跑邊打。
 
有次會議,有幸聽到中研院的蕭博士的簡報,了解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因為國外玩 Open Data 也還在try,只是他們的目標明確了點,論述比我們多了點。政策推行需符合我國情,不太可能國外的整包解決方案帶進來用。
 
一個小問題大哉問:『我國推 Open Data 的目的為何?』
 
我國官方一開始玩 Open Data 的時候,曾經錯誤的指向產業的「加值」應用而去,Open Data 並不是用來拼經濟的,如果剛好能活絡經濟,那也是Open Data一個小小的正面能量展現而已。而且也不是用來賣資料充實國庫之用的,那樣的作法是沒辦法圈出大池塘,養出大魚的。
 
目前應該是沒有官方或是半官方的智庫在努力這個領域,但推行政策論述非常重要,速度也要快,何不將這些民間倡議者,納為智庫或是輔助者呢?至少這些人比較了解 Open Data 的真正意涵。(這過程還需要微調與磨合一下)
 
(經友人告知,是還有一些學研單位,曾經稍微蜻蜓點水談過 Open Data,但要這種能量要持續的散播到公部門,散播到民間才算數,計畫收了就沒了,那就不太是能當成政策推行的助力)
 
 
2. 熱浪來襲
 
我最近在不少的場合問:『聽過 Open Data 的舉手』,不管是民間、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場合,舉手的約八成,接著問『知道 Open Data 是什麼的,請舉手』,叮咚,剩下不到3~5成,剩下的這些隨機找幾個問『解釋一下 Open Data 的意涵?』,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同,而且幾乎都在講應用面,很少打到核心,也就是說 Open Data 已經被消費成一個很潮的字彙,也可能是正在泡沫掉的現象了,這值得注意與警惕。
 
我個人並不是什麼 Open Data 專家,幸賴遇到智識之士提點,稍微認知到 Open Data 不是只談應用層而已,那只是個表徵而已。(維基百科上幾句話就把OpenData寫的很清楚了)
 
再來因為上位者要推行 Open Data,基層單位為了儘速斬獲政績,陸續看到了許多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計畫案、政策內文、論壇、研討會、、、都要填上 Open Data 這個潮詞,這跟「雲端」「奈米」「App」這些潮詞一樣,生命週期大概兩年後就掰掰了。(善哉)
 
 
3.強摘的瓜可能不會甜
 
個人臆測可能因為「論述不足」+「熱浪來襲」這兩個因素,造成這陣子基層的公部門業務單位遭遇辛苦的磨難,各單位都還沒有教育訓練過,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 Open Data ,就直接要求他們提報五筆資料上繳到 data.gov.tw,難免造成放上去的「data」,根本不是 Open Data ,頂多只能當成業務報告之類的公開資料而已,因為我國有一個「政府資訊公開法」,所以依法行政與文官們以往的經驗來看「開放資料」,在認知上,當然爾的會送出這樣的資料,實在是不忍苛責阿。
 
這邊就可以看到論述的重要性了,論述出來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於文官們的新技能訓練,這應該是由中央統一處理呢?還是由各單位自行練兵呢?
 
今年底,行政院所屬單位還得上繳50筆資料。我國的政府體系是五院分立,其他四院要推 Open Data 嗎?還是只有侷限在行政部門而已。
 
 
4. 作功德,善哉
 
因為剛好看到好多基層業務單位正在被磨難,一群我們這種心太軟的民間人士,不忍看到公部門的朋友正在受著苦難,私自給了一些淺淺的方向與參考的方法,希望能讓接觸到的公部門朋友們,能真正認知 Open Data 的意涵,進而能在日常的業務上,做出正確的判斷,避免浪費了寶貴生命與納稅錢。(是的,這個月我正在善盡國民義務:納稅)
 
有次,一位計程車運將老伯載我去開會,因要待會議結束後要去趕高鐵,下車前我請他在指定的時間,回來某機關門口接我。回程時,他終於受不了好奇心驅使,問我,像我這種不像是「廠商」的年輕人,大老遠的跨了好幾個縣市,奔馳百餘里,去公部門找官員開會所求為何事?
 
我解釋了約五分鐘,稍稍說明了我的動機與行為,當然沒有聊「何謂OpenData?」這種沒人想聽的內容,最後知道運將老伯一個身分是「法師」,所以概括的跟他說,現在是在做功德,以後會怎樣不知道。運將老伯透過後視鏡瞪了我幾秒,我想他的意思應該是同情我吧,這個年輕人是個盤子,花錢跑那麼遠,竟幹些傻事。所以之後,應該也不會再跟運將老伯談這東西,免得他都不注意路況,都在瞪我,這樣開車真的很危險。
 
依照上面的「強摘的瓜可能不會甜」+「作功德,善哉」來說,是否上位者可否建構一整套的 Open Data 訓練課程,讓文官們真正了解 Open Data 的意涵,對了,這不會是廠商擬定的「資訊系統的教育訓練課程」。而「論述能量不足」這段有提到,民間有不少倡議者,可以納為智庫,請多多利用無窮的民力吧。
(這是哪個單位可以去執行的呢?或是民間組織可以協助?)
 
 
5.隱藏角色
 
人民繳稅,公部門提供服務給人民,當人民不滿意的時候,輿論的矛頭通常都會指向公部門,但是公部門的服務,真的是由公務人員或公部門提供的嗎?其實不然,以目前的生態來說,其實很多服務,都是由商業公司來提供的,所以真實的情況是:人民繳稅,公部門要服務人民,但是卻沒有這樣的技能,則將事務外包給商業公司,由商業公司來服務人民,稅金再由政府分配給廠商。
 
商業公司在這個生態中,就是所謂的隱藏角色,如果這個角色,技能優秀,服務品質佳,而且又便宜,公部門除了可以取得漂亮的政績外,人民也得當完善的服務,自然歡聲鼓掌。但是如果相反的,這個服務的角色技能庸劣,服務品質不堪,而且又很貴,表現出來的政績當然會很糟糕,人民的輿論則會指向公部門與業務單位,此時公部門就有人得去擔此結果的執行與政治之責。(政治:管理眾人之事)
 
「招標」是一個中性詞,沒有好壞,而且是現代政府運作之所需,就像你不太可能要求一個公務人員去開道路、拉水管吧,但是他們至少要知道去找誰來做,古代的公共建設也不是官員去做的。
 
所以,現代很多公共服務沒有做好,個人臆測,極有可能是廠商並沒有這樣的新技能所造成的,尤其是新的議題、政策,甚至需要新的科技來輔助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大家可能會認為那叫公部門換一個廠商來做不就好了,其實,公務人員也是人類吧,所以當遇上問題的時候,跟你我的作法都差不多,先問配合的廠商,再問問看認識的朋友,或是去Google看看,如果台灣還沒有可以協助解決 Open Data 的商業公司,硬要逼公部門提供完美的 Open Data 方案,根本是天方夜譚,記住公務人員們也是人,不是神燈精靈,你要跟他許願,不可能馬上給你三個願望一次滿足的。
 
其實商業公司的員工也是人類,不是一群神燈精靈,所以要他馬上會新技能、新科技,去協助公部門服務民眾,也是天方夜譚。(欲言又止,點到為止)
 
政府+商業公司+人民 ,這三個其實是一體的,誰也脫離不了誰,只是該怎麼把這個生態的循環弄的有機一點,多樣性一點。再重複一次,這三個集合詞裡面的組成,都是人類,不是神燈精靈,精靈只有在童話故事中會出現,現實自稱會精靈技能的通常是神棍級角色。(善哉)
 
 
6. 開放的靈魂
 
政府體系裡面為了要完善的服務人民,有著各式各樣的部門,在目前推行 Open Data 政策的時候,中央如果無力全面的提升所有部會 Open Data 的經驗值,不如挑一兩個單位,挹注所有資源去提昇,讓他成為示範與種子單位,再將開放的種子散播到各個單位去交流,會建議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官方看來,手上沒有多少 Open Data 的資源,我指的不是錢,而是「Open Data 的靈魂」,就算全力挹注也是點滴之泉,但這可是極為寶貴的甘霖。
 
如「作功德,善哉」提到,許多朋友,現在都在無償的協助接觸到的公部門,但朋友有提點說這件事情是官方本來自己就該做的,我只期望,開放的種子,能逐漸散播開來。(這應該是哪個部門、單位該去規劃,該去做的呢?)
 
 
7.道可道,非常道
 
只要資料要開放,馬上就會遇到授權與法令的問題,目前我國有「政府資訊公開法」,但沒有「政府開放資料法」,有兩個字不一樣,就差別很大了。
 
就字義上解釋:「資訊」是被處理過的「資料」,現在很多公開的資訊都是被處理過,因為外界拿不到原始資料,就無從了解、解讀與判斷,而開放資料,就是把最原始的資料,打開+放出來,用這個準則去看目前各單位至少上繳五筆的資料來看,很多都是不符合「開放資料」的,各單位如果要盤點哪些資料要放上來,就問自己這些原始資料要怎麼「打開」+「放出來」即可,不需要特別去加工過。
 
公僕們長期看原始資料,辛苦的整理文書報告,已經成為一種慣性,現在要把資料都放出來,不用去做報告,可能會突然覺得不適應,也有一些單位,認為已經圖文並茂處理好給民眾,已達資訊公開,又何必拿原始資料出來呢?其實拿原始資料出來後,辛苦的公僕們就不用常常寫報告,可以去處理更高階的事物,我國的文官素質自然能提昇不少,而且這其實才是公務人員應該去做的事物,也才能顯示人類的寶貴價值。
 
行政體系的運作大多維繫在「依法行政」上,沒有一個「政府開放資料法」,要基層的公務人員在現有架構下,為了推行 Open Data 「政策」,必須自行鑽洞去解套,真的是辛苦阿,會努力去找洞鑽的,應該都是很有佛心的公務人員,但也可能危急自己的位置,把行政執行者放在這種不穩定的位置上,誰願意去冒險?
 
這是一個長期該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上面有提到,我國的體制,不是只有「行政」一環而已,總共有「五院」,立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加油,代議士們,如果能早點意識到這個政策的重要,也會牽涉到大量的選票投票意向。
 
目前政府、民間在「使用」 Open Data 的 Data 上的,有一種不能說的「默契」,我祈求這段灰色時期,不要再有太多祭品去獻祭,不管哪一邊受傷,消耗的都是我國的國力,極為可惜,民間的一些微星火花如果被捏熄,草再乾也燒不起來的。
 
 
8.誰才是老大
 
不只對一個公部門提過這個「假說」,(假說就是尚未得到驗證的說法,但也快了)
這個學說是:『誰才是老大』,就社會演變至今,公部門要挾資料以令民眾,是越來越不可能了。雖然很多寶貴的資料還掌控再公部門手中,但是當諸侯紛起,群雄割據後,朝廷天子重要性將不復存在。
 
政府目前是手上擁有最多資料的單位,假設民間合法收集某種屬性的資料,當累積的數量超越官方後,民眾信賴或依賴的對象,可能會從政府轉移到民間,這有可能是個人、組織或是商業公司,此時,該資料屬性職掌的部會,可能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此時才要去 Open Data 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要認為這種事情不會發生,這早已經是進行式了,不只是很多商業公司正在這樣做,而政府把一些服務或單位BOT、或者公部門給公司化,不也在做這種事情嗎?既然最後都要開放,何不早一點開放,說不定還能提早升級轉型,成為具有更高階服務能力的單位,而不是最後被逼迫開放,預算早就逐年被刪光,甚至單位被裁撤掉了。
 
(有聽過我提過這個假說的公部門朋友,我大多都有類比與貴單位職掌相關的組織或商業公司,請多思考貴單位的未來發展)
 
9.科技武力
 
就「隱藏的角色」那段來說,台灣商業公司目前大部分是EMS或是SI大廠,這裡面當然是臥虎藏龍,不管是資金、人脈、人數與經驗,其實力絕不可小覷,而目前看到在 Open Data 領域,積極實作的可能都是隱身在社會各角落的「羅賓漢」。
 
這些可能被官方視為「綠林好漢」的人們,其實都默默在免費替官方提供許多科技的服務給人民使用,在一片叫好聲中,卻可能被官方正規軍抓到,送上斷頭台示警,這種諷刺的童話故事,卻一個一個在台灣上演,當然上位者絕不知道有這種故事正在發生,在媒體上看到這些羅賓漢上了版面,就感到一陣心痛。
 
羅賓漢們的科技武力絕不亞於官方,甚至更為強大,是否能將這些好漢招安納為正規軍,實乃國家之福。而且生命本來會自己找到出口,如果將其壓迫轉入地下,可能不會得到 Open 帶來的好處,反而激起一群打游擊的羅賓漢們一一而生。
 
在「道可道。非常道」那段提到法令與授權的問題,法律層級的問題看來很遙遠,其實就已經圍繞在整個生活周邊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正本清源的去看待,不可逃避。
 
 
10.國家戰略
 
最後一段,隨意說說,不用太認真,因為這可能又是一個「假說」。
Open Data 牽涉到國家戰略?當然,我一直認為 Open Data 是一種未來的基礎建設,當台灣這個池子有辦法養出一大群能提供 Open Data 服務的廠商,就能將這服務整個輸出到其他國家,這獲得的國家利益,絕對不是只有目前很多廠商汲汲營營想去卡的「國內標案」而已,記住,我說的是「基礎建設」,你可以想像,數十年前當一個國家需要機場、高速公路、自來水廠、電廠等等基礎建設,用的是外國的技術與服務,未來這個國家的命脈等於被他國所掌控了。
 
現在你也可以看看我國的高鐵、核電廠這種基礎建設的技術從何而來,大概就可以類比想像我所說的景象了。台灣目前的 Open Data 氛圍非常的巧妙,應該也算是一個條件不錯的養魚池,現在就看魚池的主人要養魚,還是去填土種菜了。
 
或是相反的方向,如果認為外國月亮比較圓,繼續採用國外的資料處理服務,這個國家的未來將是被其他國家所掌控。(或是類殖民狀態)
 
以上就寫這2013年前兩季的一些觀點,這些是自身所觀察到、或被智識之人提點、或是曾與人提出的,有興趣的朋友,就一起多多討論吧,再次重申一次,以上是我個人淺薄的智慧,以非常個人本位的觀點,加上不宏觀的角度,稍稍理解台灣在 Open Data 目前的情況,所以絕對會有隨意臆測以及偏頗之處,所以可以當成科幻小說看過即忘則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