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camp 討論會

Barcamp 討論會

Barcamp 的感覺有點像是希臘式的集體議論,由下而上來選擇議題,並激起討論,並由說口付出與聆聽中自己想知道的新知識。並嘗試著為集會者想知道的議題作進一步的歸納,可能的話,未來在網路上為這個知識或問題型塑出有系統的答案。

簡單來說,BarCamp 就是個人肉知識+

當初會想參加BarCamp,一方面昨天要作一整天的文化與科技博覽會的採訪,直接留到晚上的感覺似乎還不錯。一方面從BarCamp的官網上得到一個我想很有興趣的東西-便利貼的使用。因為三年來自己工作內容相當繁瑣,加上自己忘東忘西的該死性格,常常成為公司專案進行的瓶頸,直到今年才下定決心建立自己好的工作系統。

工作系統上我以GTD為核心來建構,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發現「便利貼」成為我相當重要的使用工具,尤其在和我的Air、iPhone、GMail和黃色資料夾結合以後,組成一個相當棒的工作系統。因此當初看到Barcamp會用到便利貼,就相當吸引我到底怎麼用這個東西。

另一個理由是,在經營癮科技、在世新講課以及四處演講的三年中,我發現華人的參與社群的動能算是相對低的,尤其是在一個空間的討論裡,通常與會者會先把自己定位成被動聆聽的角色,要轉為主動參與可謂相當不意。所以我非常好奇Barcamp裡會設計什麼特別的制度,讓與會者能夠快速進入討論的氣氛當中。

紀錄一下昨晚的Barcamp流程,說不定可以應用在未來癮科技的網聚中:

 

Barcamp 討論會

一開始主講人說明規則:

  1. 要告訴大家你要來barcamp
  2. 你要在blog寫有關barcamp的事情 
  3. 不要當過客,一定要講,在基於不影響他人的狀態下

 

 

Barcamp 討論會

 

接著大家輪流自我介紹,規則是:1.姓名 2.來自哪裡 3.跟自己有關的三個關鍵字(我的是3C、數位、網路)

Think:如果人數太多的話會不會花太多時間 

 

Barcamp 討論會

接著想講議題的朋友拿便利貼貼在牆上

Think:這裡我有點意外的是,我是隨意想個題目貼上的,有很多朋友都是有備而來的

 

Barcamp 討論會

每個與會者有三個紅色小點,大家可以去貼喜歡的議題,以此選出9個議題,每個時間點討論三個議題,參與者可以自由參加想去的議題。

Think:我的議題「除了E-Mail/IM以外,你還會在哪個網路服務上留言?」有被選上,不過我不知道發出議題的人就要變成主講人。我在想這樣有個問題,那不想/不敢當主講人的朋友,可能永遠都不會去寫那張便利貼了。

 

Barcamp 討論會

然後分組討論去。Barcamp 的人員會來提醒控制時間。

Think:我這組的討論起來的樣子比較像是這種感覺▼

 

Barcamp 討論會

最後整理一下「除了E-Mail/IM以外,你還會在哪個網路服務上留言?」的討論整理:

  1. PTT - 但似乎以大學生為主
  2. twitter
  3. Funp&Twitter -> 這帶出一個觀念,就是大家需要一個平台把一個內容(圖文影音)推播到所有服務上(例如shozu
  4. Flickr:在圖片上註解功能。台灣這邊似乎比較把Flickr當作自己的網路相簿,外國直接把Flickr當作自己的網站平台。
  5. Plurk:這裡很少人討論,讓我更覺的Plurk和Twitter是兩個區隔的使用族群。
  6. 新概念:PushTalk - Palr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