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怎從皮件變成首款折疊雙螢幕可換電池的平板?無論你對 Tablet P 的價格或是設計有什麼意見,但這款產品的開發過程可說是曲折離奇阿。

 在昨天 Tablet P 的記者會前, Sony 請到這款產品的設計師,也就是Sony VAIO & Mobile 事業本部 企業戰略部門專案經理後藤剛先生與媒體分享 Tablet P 的開發秘辛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至於產品的介紹在這邊: Tablet P 台灣正式上市

跳轉繼續: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圖片是Sony VAIO & Mobile 事業本部 企業戰略部門專案經理後藤剛先生

這款創新的平板產品並非一開始就是以平板電腦為目標開發的,整個 Tablet P 的雛型約莫三、四年前就開始,在那個時候還沒有現在平板電腦的盛況,當時 Sony 的計畫只是想要以最容易攜帶的尺寸設計一款行動的終端設備,倒是沒考慮到最終會變成怎樣的型態。

在當時 Sony 考慮過許多的形式,包括可撓,其中一個雙面、共三螢幕,或是像屏風一樣的三螢幕,當時打了許多的樣品,而且每個樣品都要幾十萬日幣,但是最終考慮到機構與可行性都不滿意。反而是開發團隊被一個數百日圓的東西吸引,這個成為 Tablet P 概念雛型的物品,居然是一個可以掀開的長皮夾。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為何選擇皮夾?因為皮夾掀開逼近方形,但摺疊起來又可以收在消費者的口袋中,恰好與當時最小收納體積、最大可視螢幕的需求不謀而合。

概念完成了,就要開始考慮怎麼實現, Sony 當時做了許多原型,包括 16:9 、16:10 、4:3、2:1 等,並且試圖模擬各 DPI 把畫面印刷在樣品終端上,在歐、美、日進行使用性習慣測試,得到的結論就是現在的 5.5 吋搭配 1024 x 480 雙螢幕的解析度寬度。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這些 Tablet P 的原型都是為了驗證尺寸、比例與解析度用的,這也僅是所有原型的一小部份而已。

解析度的寬度之所以選擇 1024 ,是因為剛好不需要左右移動畫面就可方便的進行網路瀏覽。意外的是完成後的產品與當初的皮夾比例幾乎如出一轍。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早期原型之一的背面,有觸控板以及機頂的 L 、 R 按鍵,有想到什麼嗎?

完成雛型打造,則是開始考慮產品的實際化, Sony 考慮過許多的可能性,包括 Wintel 的搭配,也曾經做出具備 LR 按鍵、背面還有觸控版的產品(不覺得似曾相似嗎?)。這時候也要順便提另外一款也帶著 P 之名的 Sony 產品,就是 VAIO P ; VAIO P 為了實現隨開即用,當時採用 Windows 搭配 Linux 雙系統,這也影響到 Tablet P 以隨開即用與行動至上的產品概念。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折疊雙螢幕的目的不外乎以最小的可攜體積創造最大的顯示空間。

不過最後整個計畫隨著 Sony 宣佈進軍 Android 平板,與 Tablet S 的計畫一起被納入 Sony 的平板計畫當中。簡單的說,雖然是同一個事業群的產品,但是 Tablet 與 Tablet S 原本卻是兩個南轅北轍的發想,卻因為產品戰略最後成為一家親。從這邊不難看出 Sony 的產品開發其實充滿相當的浪漫性,並不是因為已經決定產品型態才去開發,而是把一些概念轉化成合適的產品。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初期雙螢幕的驗證樣品,利用兩台當時體積最小的電腦產品提供處理器輸出到兩個螢幕上。

決定產品方向以後,就要開始考慮實際使用的問題;既然做成雙螢幕, Tablet P 最先要面對的是兩個螢幕的操作,由於使用的是 Android 系統,預設並非針對雙顯示器設計的;在系統邏輯中, Tablet P 其實是一個 1024 x 960 的螢幕。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Tablet P 看似塑膠轉軸的內部,卻是強化過的金屬轉軸。

但是受限於技術,兩個螢幕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邊框與轉軸,但螢幕邊框目前礙於技術限制,雖已經從 15mm 縮減成 9mm ,不過仍無法作到 0mm , Sony 仍在努力將邊框縮到 0mm ;轉軸又是另一個問題,尤其 Tablet P 的雙螢幕就是希望攤平後能當成一個大螢幕使用,所以原型機的傳統轉軸一定是不行的,最後 Tablet P 就做成兩個細小的轉軸,雖然被塑膠覆蓋,但內部是金屬材質。

不過這時候 Sony 又遇到另一個難題,就是上下螢幕後的電路通道。 Sony 曾為了簡化機構把通訊模組與處理器全部置於底部,但是 Tablet P 體積較小,兩個模組的高溫相互干擾造成不小的困擾,最終把通訊模組放在上螢幕背面。而各零件之間又需要複雜的通路,上下螢幕共需要 50 條通道相連,但轉軸卻為了要讓上下螢幕維持平面縮小。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由於複雜的電路,上下螢幕的兩邊轉軸內密密麻麻的塞了共 50 條電線。

Sony 解決的方法是使用同軸線,並且為了減少高頻組件造成的干擾,每一條線路都進行隔離層包覆。後藤先生說,如果使用傳統大型轉軸,根本不需要這麼麻煩,但是考慮到提供使用者平整的雙螢幕觸控體驗,最終 Sony 選擇複雜的機構。另外為了散熱設計, Tablet P 的下蓋內側還貼了導熱貼片協助電池以及處理器能將

而且 Sony 考慮到行動裝置與筆電的不同使用情境,還增加了 Tablet P 的防摔落以及轉軸耐用度測試,雖然 Sony 並未公佈測試基準,不過後藤先生打包票絕對是比筆電更嚴苛的測試基準。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側面之所以作成弧形,也是為了仿效雜誌捲起來收進口袋的造型。

至於從雛型的有楞有角,到最後成為柔和的弧形曲線,除了與 Tablet S 基於圓柔式的造型理念以外,還有一個與 Tablet S 一樣的共通點:如果 Tablet S 的造型是把雜誌反手握, Tablet P 就是為了把雜誌放在口袋內捲起來的形狀。

又為了滿足造形設計,在 Tablet P 進入準量產階段時, Sony 考慮過直接使用市面上通用的 3.5 耳機插槽,但是造型會有不協調的突起,為此 Sony 乾脆開發 Tablet 專用造型的 3.5 耳機孔(並非專用插槽,對使用耳機沒影響),就只為了維持造型的完整性以及一致性。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雖然相容於 3.5mm 耳機孔,實際上這個插槽卻是專為 Tablet P 圓弧造型量身打造的。

無論是 Tablet S 或是 Tablet P ,皆是以雜誌怎麼拿、怎麼收作為產品的造型參考對象,基於一般人生活習慣且容易攜帶又好握,是這兩款產品的共通點。

後藤先生最後提到,如果 Tablet S 是為了實現客廳內的娛樂以及與家人分享的應用,則 Tablet P 就是為了外出也能夠以最小的收納體積達到與 Tablet S 幾乎一致的使用體驗為前提下所創造出來的產物。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 Sony Tablet P 設計師專訪:從皮夾作為設計發想的究極可攜終端